▋發生事故 立即調查
劉占飛說,漏油的研究分為兩種,一種是研究海面上的漏油,另一種是研究海水中的漏油。“我屬于前者。”他說,在原油泄漏后,他立即向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申請快速反應研究基金(Rapid Response Research,簡稱RAPID),結果獲得批準。“九萬元的研究基金由我和密西根大學教授平分。”
他們的科學考察船在密西西比河出海口周圍航行一周,在六個樣本采集點收集樣本。他的研究內容和密西根大學教授研究內容不同。“我研究原油在水表層濃度及其對水中氧氣濃度的影響。而密西根大學教授是用氧同位素追蹤水中的藻類,研究原油濃度對微生物的影響。”
參加此次海上考察的共有十幾名科研人員,華人占四名。劉占飛和劉紀清工程師來自德州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另外兩名華人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訪問學者和訪問學生。訪問學者是前來劉易斯安納州立大學做研究的中科院南海研究所的科學家譚燁輝,而訪問學生是在德州大學學習的華東師大的研究生林嘯。
做水質的研究需要許多的儀器。他們只是隨身攜帶一些小型儀器。他說,有的大型儀器由于攜帶不便不能帶到船上。“我們一周吃住都在船上。”他們每天都要抽樣,也就是提取水和水底泥巴的樣本。有的樣本可以當場檢驗,有的樣本要在船上處理好,帶到實驗室里再做檢驗。
▋實地考察 了解真相
劉占飛說,出事的鉆井平臺位于密西西比河出海口的東南方向。但隨著海洋流動,出海口的東邊水域受到污染,缺氧加重,面積較大。這與海洋的運動有關。因此,從劉易斯安納州向東的三個州都受到污染。
他說,他本來想到出事地點提取樣本,但是駕駛不愿意,擔心船體被原油污染。“后來,我們在離鉆井平臺不遠的地方取了樣。”他發現,取樣點大都受到原油的污染,有的取樣點污染很嚴重。“原油的污染也不是固定的,有時能夠發現,但有時沒有,風把原油吹散了。”
考察回來后,他對這些樣本進行檢驗。他說,試驗資料尚未完全統計出來,但有的結果已經出來,尚未做出結論。他強調,對科研報告做結論要非常慎重。現有的結果顯示,有的采樣點海水的氧氣濃度已經變低。
他透露,他們今年8月還要去當地考察一次,比對這些水域的氧氣變化情況。他說:“如果繼續漏油,沿海水域的溶解氧濃度估計會繼續降低。”現在有人預估今年8月能夠把漏油堵住,但是這只是說法,不是現實。
▋水中缺氧 生物死亡
劉占飛說,原油泄漏到海水中,時間長了也會降解,因為細菌會吃掉這些原油,但是細菌需要氧氣。“泄漏到海洋中的原油會影響周圍水中的氧氣濃度。”水中缺氧,就會影響生態環境。水中的生物要靠氧氣存活,水中的氧氣含量減少,水中生物就面臨生存危機。他說:“海面上有油,氧氣就無法進入海水中。”另外,原油還會擋住陽光,而水中有許多浮游生物,依靠陽光生存。陽光一少,這些浮游生物無法存活。
紐約市環保局水質監測部門主管呂林博士說,原油泄漏后會導致一系列的生物反應。不僅消耗這些原油需要氧氣,而釋放其它化學物質也要消耗氧氣。他強調,在深海補充氧氣又十分困難和緩慢,故原油泄漏區域就會形成一個“無氧區”,“這對海洋生物是致命性的”。
他說,油井泄漏的不光是油,還有許多揮發性氣體,其中含有有毒氣體,如硫化物。這些氣體從一英里的深海底層釋放出來,對深海生物將會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這個影響將是災難性的。”他說,海中有許多生物,這些種類眾多的海洋生活形成一個平衡的海洋生物鏈。吸入或攝入這些有毒的氣體將會影響他們的生活。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均無人知曉,因為很少科學家對這么深的海水生物進行過研究。
▋心理經濟 影響最大
劉占飛說,現在看來,這次墨西哥灣的漏油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原油泄漏。因為過去沒有人經歷過,現在人們擔心這次泄漏對環境是一場巨大災難。“我認為,原油泄漏對心理的影響最大,其次是經濟上的。”他估計,原油泄漏對當地幾個州的沿海水域已經造成損害。首先是旅游業。過去,許多人夏季到南方旅游,并順便到附近的島嶼游玩。但是,今年沒有人去了。他沿途所見,到處都是冷冷清清。
其次是海洋養殖業。他說,水產養殖業是劉易斯安納州的支柱產業,如海上養蝦、養蟹等。過去,當地水域有些“死區”。這些死區沒有漏油時就已經存在,漏油以后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這對養蝦和養蟹不利。”現在,當地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在乘船考察中,他發現許多當地人駕著捕蝦船去撈油。
呂林說,密西西比河出海口是海產養殖地帶,當地的魚蝦靠河水沖擊下來的養分生活。這次原油泄漏對當地的魚蝦養殖將產生影響。十幾年前,他曾經購買過來自東南亞的蝦,吃后才發現是受到原油污染的蝦,因為當地沿海已經開采石油。“這些蝦吃在嘴里有股煤油味。”他說,原油泄漏已經對紐約市的海鮮市場產生影響,“蝦的價格已經漲了”。
吳唯民也認為,原油泄漏對當地的海產養殖業一定會有不利影響。他說,如果用這種海水養殖的魚蝦,一定會有味道,口感不會好,而且蝦身上會有原油。他估計,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不會讓這樣的水產品上市。
▋生態影響 比較深遠
吳唯民說,此次泄漏是原油從深海向上漂浮。大部分原油乳化、氧化后形成巧克力色的浮油散播各處,有的油渣會留在海底。因為深海溫度較低,原油降解的速度很慢,需要幾十年。如果原油在海水表層,漏油的處理方法一般是,先用水上柵欄把原油圈在一起,用撈油船回收,或者用火燒掉。美國的專業公司專門從事這項工作。但是,墨西哥灣北部沿岸美國境內有許多沼澤地帶。這里水深較淺,清理起來比較麻煩,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很難清理干凈。這些殘留的原油對生態環境影響很大。“它們對生物的影響要很多年后才能知道。”
他說,原油泄漏進入海洋,大約85%被生物分解。沒有分解的物質慢慢變成瀝青石油等多環物質。這些物質很難分解,最后可能會導致海洋生物的變異,即生物基因發生變異。而且,石油的燃燒也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很顯然,如果焚燒大量的原油,對空氣就是一個污染。“人們吸入這樣的空氣,肺病的發病率就會提高。”
現在,當地鳥類已經被污染。人們用廚房用的清潔劑清洗鳥類。原油泄漏也對當地的經濟產生影響。過去,墨西哥灣沿岸有許多油井,都是靠當地企業提供給養。現在發生漏油,許多人無事可做,改做清潔工,專門清理原油。他說,阿拉斯加的油船泄漏花費幾年時間才清理完畢,且當地人少,天氣寒冷,清掃比較容易。而墨西哥灣人多,天氣又熱,加上又是臺風季節,對清洗不利。“這次事故的清洗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能源政策 可能修改
吳唯民說,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超過1910年加州拉克維尤油田(Lakeview Gusher)的漏油。這次漏油事件發生后,英國石油公司采取多種措施,仍然沒有堵住漏油。“這給深海勘探石油提出一個嚴峻的課題。”
石油公司過去的堵漏方法是灌注凝固劑,把油井封住。“這種凝固劑就像水泥一樣,凝固后很牢固。”但是,由于深海壓力過大,凝固劑沒有發揮作用。“這就顯示,人們對深海勘探石油還是缺乏經驗。”他認為,深海勘探石油實際上是人類的一種冒險,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的先例。但是,經濟利益促使人們這樣冒險。這是因為深海的石油含量豐富,質量較高。
布什政府上臺后,大力推廣植物燃料,研發用纖維素玉米轉化成人造柴油酒精的技術。但是,這種能源離廣泛應用尚有距離。他說,現在的新能源很多,主要是成本問題。“公司都要賺錢,不賺錢不能存活,因此成本一高就不能應用。”公司高層與技術人員的觀點不同,高層是要賺錢。2001年,他在北京清華大學的一次關于環境保護研討會上見到英國石油公司的執行長。這位執行長表示,石油很快就要耗竭,因此該公司也在研發新能源。“他透露該公司研發的新能源是氫,估計15年至20年能夠研發出來。”但是,這位前執行長沒有想到不到九年,英國石油公司發生這樣的漏油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