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多元化的進口之道
2010-8-23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甲醇 反傾銷
進口甲醇既蘊含著巨大的機遇又面臨著反傾銷的風險,石化企業應堅持內外結合、遠近結合的策略。甲醇是一種重要的基礎有機化工產品。2008年下半年開始,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包括了亞洲周邊市場在內的全球市場上甲醇需求低迷,國外甲醇企業庫存的積壓使得其采取“去庫存化”的操作,同時因中國市場價格相對偏高,需求相對堅挺使其成為國際供應商轉移過剩貨物的主要目標市場。2009年是中國甲醇進口市場創造歷史的一年。根據海關數據統計,2009年全國總進口量高達520余萬噸,為2008年全國進口量的3.5倍,也遠高于近幾年的平均進口規模。進口甲醇已經從前些年的錦上添花成為國內石化企業重要的資源來源,占據了40%以上的市場份額。
隨著金融危機后國內甲醇供應格局的變化,對于國內石化企業來說,進口甲醇既蘊含著巨大的機遇又面臨著反傾銷的風險。
進口甲醇的兩難抉擇
2010年進口甲醇呈現進退兩難的局面。一方面進口甲醇具有較強的綜合優勢,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另一方面進口甲醇面臨著反傾銷裁決,增加了下游客戶斷供的風險和反傾銷關稅的風險。
首先,國際大公司比國內工廠更具實力。盡管我國甲醇裝置規模化程度不斷上升,例如2009年20萬噸/年及以上的裝置數約50家,比2006年的12家增長了317%,但仍然遠小于國際大公司。若以2009年供應中國市場的主要工廠為例,位居前6位的國際大公司的平均生產規模達到389萬噸/年,而前6位的國內生產商的平均生產規模則僅為78萬噸/年,前者是后者的5倍。
生產規模不僅帶來了生產成本的優勢,而且在資源的保障能力上也有更多調劑的余地。當甲醇價格停留在國內企業的成本線附近甚至跌破成本時,就可能面臨2008年四季度的情況,即出現國內工廠開工率大幅降低,隨后收縮銷售半徑,使得華東、華南的下游客戶不得不以進口資源替代。因此,國產資源的穩定性已經影響到下游客戶的信心。
其次進口甲醇具有較強的原料成本優勢。國內甲醇生產原料主要有煤炭和天然氣,以煤炭為原料的甲醇裝置產能在2009年占總產能的66.6%,天然氣制甲醇占到20.7%,焦爐尾氣制甲醇占到11.8%。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在中國能源消耗結構中的比例逐步增加,特別是在加大引進海外氣源的背景下,天然氣價格調整并逐步到位是必然的。同時在經濟企穩回升的大背景下,鋼鐵、水泥、發電、有色金屬等主要產品對煤炭需求大幅增長,因此煤炭價格上漲也成為必然趨勢。本來國外工廠就擁有明顯的原料成本優勢,而國內煤、氣價格上漲會使甲醇企業生產成本剛性上升,會進一步顯現進口甲醇的成本優勢。最后對中國市場而言,甲醇從西北部運輸到華南、華東,還需要面對較高的運輸成本和充足的運力等考驗。因此,進口甲醇具有較強的綜合優勢。
進口甲醇又面臨反傾銷的裁決。雖然2009年中國甲醇產能相比2008年增加了23%,但產量同比卻出現負增長。國內甲醇企業大面積虧損,中國甲醇的供應格局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應國內甲醇生產企業強烈要求,商務部在2009年6月24日發布2009年第35號公告:對原產于沙特阿拉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的進口甲醇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進口甲醇隨時會面臨反傾銷的裁決,而上述國家是中國進口甲醇的重要資源地
在商務部展開調查以后,2009年下半年開始,來自于上述國家的部分供應商已經調整了對華出口策略,逐步地減少出口數量,客觀上增加了國內下游客戶進口的難度。商務部6月23日剛剛發布了2010年第38號公告:鑒于情況較為特殊和復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將進口甲醇的反傾銷立案調查期限延長6個月至2010年12月24日。
進口甲醇既有較強的成本優勢,又面臨著反傾銷裁決的不確定性,商務部的最新公告使得進口甲醇繼續成為國內客戶的兩難選擇。
多元化的進口對策
進口甲醇既要滿足經營規模的增長,形成國內資源的有益補充,又要合理規避反傾銷風險,如何能做到兩全其美?多元化成為石化企業的最佳選擇。
堅持進口資源與國內資源相結合的策略。
據不完全統計,2007~2010年是國內大部分甲醇裝置集中投產的高峰期,中國甲醇產能擴張速度繼續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底,中國甲醇產能已占到全球的38%,預計2010年全國產能超過5000萬噸,達到5100萬噸左右。盡管國內工廠的平均規模較國外小,原料成本高,但其中少數工廠仍具有與國外同行競爭的實力,因此要同樣重視與實力較強的國內工廠的合作。這樣既能使價格倒掛時能補充到足夠的國內資源,也能有效解決反傾銷成立后產生的資源緊張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能提供快速和便捷的物流服務。用國內資源主要解決華北、華中地區的需求,而用進口資源主要供應華東、華南的需求,實現甲醇物流的最優搭配。
堅持遠洋資源與近洋資源相結合的策略。
由于中東國家的天然氣資源豐富,國際大公司擁有全球領先的產能,具備了全球競爭能力,是重要的甲醇資源基地,要予以足夠的重視。與此同時,也要重視近洋資源。因為遠洋運輸多租用4萬噸以上級別的船只,目前國內具有接卸條件的化工碼頭屈指可數;而近洋資源運輸船舶較小,多租用2萬噸以下級別的船只,在接卸港口上能有更多的選擇余地,運距也更短。因此,遠洋資源與近洋資源相結合的策略既能滿足資源規模的要求,又能提高資源供應的靈活度,同時可以在具體進口國家上進行選擇,避免都局限在已列為反傾銷調查的范圍。
堅持國際化經營的策略
首先,石化企業應該繼續堅持統一對外、集中采購的思路,最大程度地提高采購規模,增強談判實力,避免分散和多頭對外,以創造良好的內部資源、物流的優化配置等基礎條件。其次,要堅持走國際化經營之路,將人民幣業務與美元貿易業務相結合。既能在正常貿易條件下獲取充分的進口資源,也能在反傾銷成立時采用轉口貿易等方式,有效化解特殊貿易環境的風險,充分發揮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配合,取得更高的效益。在對外具體談判中要做到長期合同與短期現貨合同相結合。長期合同保證優質資源、降低采購成本,也能提高操作效率。現貨合同則能在市場下跌時降低庫存,減少跌價損失,有利于提高經營效益。例如,今年2月份以來,甲醇價格一路下跌,且進口現貨價格基本略高于同期國內市場價格,因此真正進口進行人民幣銷售的企業都發生了較大的虧損,而以長約進口價格采購后以美元形式進行銷售的企業則實現了較好的效益。
目前,全球甲醇產能中約有2400萬噸的備選目標市場是中國,而中國甲醇產能也已占到全球的38%,具備了實施多元化進口策略的客觀條件。石化企業只要能在實踐中堅持內外結合、遠近結合的策略,不斷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就一定能不斷擴大經營總量,取得較好的規模效益。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