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令人神往。青藏鐵路2006年通車,1956公里,成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建設工程中應用了我國自主生產的土工合成材料,解決了高原地質裂縫、凍土隔斷、保溫、防滲等難題。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理事長朱民儒指出,這只是近些年來產業用紡織品快速發展、創新應用的成績之一。
發展提速明顯
從《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中查閱,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重點任務是:加強復合技術、功能性整理技術、整體成型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開拓產品應用領域;加強產業鏈集成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建成從纖維材料、纖維加工到應用開發的新型產業鏈,促進產業整體水平提升;重點發展新型土工合成材料、農用紡織品、生物醫用紡織品、新型篷蓋材料、汽車用紡織品、高技術功能性過濾材料等;大力推廣節能降耗、清潔生產新技術。到“十一五”末,行業先進水平設備所占比重要達到30%,萬元產值耗電比2005年降低10%。
朱民儒談到,“十一五”期間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一直是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的主線,并且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008年產業用紡織品總產量達到606萬噸,提前兩年完成了規劃2010年達到600萬噸的目標;2009年產業用紡織品總產量為723萬噸,占世界產業用紡織品產量2300萬噸的31.4%。產業用紡織品占我國紡織工業纖維加工量的比重逐年上升,從2005年的13.6%提高到2009年的19.5%,有效地滿足了各行各業對產業用紡織品的需求,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十一五”期間,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在醫療衛生用紡織品、過濾用紡織品、土工合成材料、汽車內飾材料等領域重點骨干企業的技術裝備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用紡織品專用原料的開發也有了較大的突破;產業用紡織品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任務進展順利。
朱民儒告訴記者,進入21世紀以來的10年間,全球產業用紡織品產量增長迅速,僅中國就增加了500多萬噸。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紡織工業受到重創,但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憑借國內外需求拉動仍然保持著快速增長。國家在2009年出臺《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后明確提出,產業用紡織品是紡織工業新的增長點。
技術創新功能
自2006年以來,隨著我國汽車、建筑、衛生、水利、農業、交通、能源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產業用紡織品在各領域的消費不斷增長。
在土工合成材料領域,以寬幅高強工藝技術為主的土工格柵、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復合材料生產企業都在擴大產能,以實現產業化生產。“十一五”期間新上的土工布生產線不僅幅寬增加,而且生產效率是普通短纖針刺土工布生產線的8倍,產品質量輕、施工方便、成本低廉,并兼具防滲、反濾、排水、隔離和密封等多種功能。這些產品已經可以逐步替代進口,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不斷提高。
在過濾材料領域,我國克服了PTFE在生產過程中易產生靜電、摩擦系數低以及梳理困難等難題,實現了PTFE纖維濾料的工業化生產,產品成功應用于對高溫腐蝕氣體的過濾。隨著近年來聚苯硫醚(PPS)纖維、間位芳綸、芳砜綸等高性能纖維原料的國產化,多種成分組合的復合工藝濾料應用更加廣泛,并已經有部分產品出口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