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股東是“活雷鋒”
2006年5月8日,長海玻纖與SPM INDUSTRIES INC合資,共同設立新長海。2006年5月9日,常州市外商投資管理委員會批復同意新長海投資總額2500萬美元,注冊資本1000萬美元,其中長海玻纖以等值現金人民幣出資510萬美元,占注冊資本的51%;SPM INDUSTRIES INC以現匯美元出資490萬美元,占注冊資本的49%。不過,直到2007年7月27日,各股東才累計以貨幣出資1000萬美元。
招股說明書顯示,新長海主營業務為無堿玻璃纖維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無堿玻璃纖維紗。自設立以來,新長海主營業務未發生變化。
令人不解的是,新長海公司注冊資本金剛到位半年,外資股東卻選擇部分退出。
2008年2月28日,長海玻纖與SPM INDUSTRIES INC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書》,約定SPM INDUSTRIES INC將其持有的新長海24%的股權以240萬美元價格轉讓給長海玻纖。
招股說明書顯示,新長海專業生產無堿玻璃纖維,擁有江蘇省第一條年產3萬噸無堿玻纖池窯拉絲生產線,系繼巨石集團、泰山玻纖之后第三家掌握國際先進天然氣純氧燃燒工藝技術的生產企業。
事實上,新長海公司增長潛力巨大。招股說明書顯示,長海股份來自于新長海的凈利潤,2007年至2009年、2010年1—6月分別為-28萬元、1790萬元、16270萬元、284萬元。
況且,新長海系中外合資企業,享受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即:從獲利年度開始第1—2年免繳企業所得稅,第3—5年減半繳納企業所得稅,2008年度為其免稅年度第一年。
“外資股東拿著幾千萬元轉了一圈,沒賺一分錢就離場了,眼看著到手的巨額利潤卻急流勇退?”北京一位投行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徐江烽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這些都是外資股東自己的事情,我們怎么能干涉呢?”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0年9月16日,歐盟委員會對原產于中國的玻璃纖維產品反傾銷調查做出初裁決定:對長海股份及新長?山o予市場經濟待遇,同時征收8.5%的臨時反傾銷稅。
在內外交困情況下,公司實際控制人楊鵬威如何兌現償債承諾?
截至目前,楊鵬威有1200萬元免息借款尚未歸還,對此,楊鵬威表示擬“用未來從長海股份取得分紅及任職收入償還”。
公開資料顯示,楊鵬威年薪15萬元,顯然,1200萬債務需要通過分紅來償還,這是否意味著上市之后的長海股份將面臨大規模分紅?
對此,有市場分析人士稱,當前楊鵬威持有4725萬股估算,至少需要每10股派現2.5元左右方能夠償還1200萬元借款,按照發行后1.2億股總股本計算,分紅總金額約為3000萬元。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長海股份未分配凈利潤約為6767.2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