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塑料:形成完整產業鏈 工程塑料工業已逐步形成了具有樹脂合成、塑料改性與合金、加工應用等相關配套能力的完整產業鏈。基本的工程塑料樹脂均能在國內生產,聚合能力已經達到每年60萬噸左右,改性樹脂材料年產量也有200多萬噸,過去國外對我國禁運的特種工程塑料樹脂現在國內幾乎都有生產,并且能夠少量出口。
由吉林大學完成的聚醚醚酮酮樹脂項目榮獲2009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項目設計合成了4種新結構的特定單體和聚醚醚酮酮及含聯苯結構聚醚醚酮酮、聚芳醚酮液晶及功能型低介電常數聚醚醚酮酮等三大系列高性能耐高溫熱塑性樹脂,打破了國外對我國長期的技術封鎖,滿足了國內軍工和高技術領域的急需。藍星化工新材料股份公司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開發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聚苯醚生產工藝,建成我國第一套年產1萬噸聚苯醚大型工業化裝置。四川得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突破工程化關鍵技術,已形成年產超萬噸的聚苯硫醚樹脂生產規模,可生產塑料級聚苯硫醚樹脂產品,打破了巴統組織長期對我國聚苯硫醚生產技術和產品的限制。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和甘肅銀光聚銀化工有限公司聯手,成功開發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500噸聚碳酸酯產業化新技術,填補了國內一步光氣界面法聚碳酸酯生產技術的空白,總體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中海石油天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萬噸/年聚甲醛項目實現主裝置A線全面投產,成為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聚甲醛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內聚甲醛的市場缺口。
膜材料:三大消費板塊之一 近年來,我國的膜工業市場每年都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即便是在遭遇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很高的增速。膜材料生產技術漸趨完善,基本上各種膜都能生產,中國的膜消費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三大板塊之一,占全球消費量的20%。
“十一五”期間,我國膜材料領域也取得了多項原創成果。被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全氟離子膜工程技術研究項目突破了一系列制備膜材料的關鍵技術,獲得專利14項,其中發明專利12項。自主研制的離子膜于今年6月底在萬噸級氯堿裝置上進行工業性應用一次成功,一舉打破了美國、日本長期對該項技術的壟斷,標志著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個擁有氯堿離子膜核心技術和生產能力的國家。燃料電池用離子交換膜是燃料電池的核心材料之一,由山東東岳集團自主研發的燃料電池膜已經實現國產化,打破了國外壟斷,其年產500噸的燃料電池磺酸樹脂離子膜生產裝置已經建成投產。榮獲200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新型功能中空纖維膜項目攻克了熔融紡絲法紡絲致孔關鍵技術,制備出熔融紡絲法壓力響應功能中空纖維膜及其成套裝置,相關技術與產品已成功應用于紡織、化工、食品、電力等行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處理與回用。
高性能纖維:突破力度空前 我國高新技術纖維的產業化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一批高新技術纖維品種如T300級碳纖維、間位芳綸、聚苯硫醚樹脂及纖維、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纖維、無機耐高溫玄武巖纖維等實現了國產化技術和規模化生產的突破,產能增長迅速,產品已運用到航空航天、國防軍工及國民經濟建設的多個領域。目前我國碳纖維T300級已實現千噸級規模,芳綸1313及芳綸1414部分型號產品已完全實現國產化,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纖維已初步具備國際競爭力,間位芳綸產能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二,無機耐高溫玄武巖纖維產品已出口海外市場,國內最大的高性能碳纖維生產基地在河南煤業化工集團建成,千噸級碳纖維項目成功產出合格MH300高性能碳纖維產品。高新技術纖維及應用的產業化,正切實推動著我國化纖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新領域精細化工:形成完整體系 “十一五”期間,電子、汽車、建筑、信息和醫藥等重點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加速期,對品種繁多的精細化工產品的需求呈明顯上升趨勢,精細化工產品的數量和種類已能在相當程度上滿足國內需求。據統計,2009年新領域精細化工各類產品生產總量接近2700萬噸(以實物量計),工業總產值約5500億元,已形成了涵蓋科研、生產和應用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
生物化工:多領域取得突破 “十一五”期間,我國生物化工產業的發展十分迅猛。微生物酶拆分制備技術獲得工業應用;檸檬酸產量已居世界前列;纖維素制乙醇技術在不斷完善;通過生物化工技術制備1,3-丙二醇、尼龍1212、單細胞蛋白、酶制劑、生物試劑和生物傳感器等已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