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孫瑞哲以“產業發展與學術力量的系統對接”為題進行了主題發言,他指出,2011年1-8月,服裝出口數量增幅1.8%,比去年同期下降13.47%,出口金額增幅25.29%,比去年同期上升7.2%;在“十一五”期間,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為18公斤/人,到“十二五”期間,人均纖維消費量將增長到22公斤/人;中國紡織業在這樣的發形勢下,一定要加強學術力量與產業發展的系統對接,注重培養紡織人才,實現紡織工業規模擴張型讓位質量效益型、消費增長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傳統產業與新產業的跨界融合的三個發展路徑的轉換。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以“新時期紡織科技工作面臨的艱巨任務”為主題展開討論了新時期下紡織行業面臨的各種要求,認為紡織科技要繼續發展和進步,急需將紡織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工作深入擴展,所有創新必須系統集成。此外,東華大學朱美芳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學陶肖明教授分別以“聚合物基納米雜化纖維的設計與構筑”和“紡織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人類文明”為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為了鼓勵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到紡織業發展中來,本屆年會設立了多個獎項。東華大學俞建勇教授獲得了“2011中國紡織學術大獎”,程博聞、胡金蓮、蔣高明、邵建中、施楣梧、王銳、周華堂、朱美芳八位紡織人才獲得了“2011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的榮譽稱號,另外,年會還評選出了15篇優秀論文。所有這些獲獎者,都給予一定的獎勵,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紡織學術研究的建設隊伍之中。
21日下午以“材料科學與現代紡織”為主題的學術討論會可謂此次年會的重中之重,分別設置了“纖維材料”、“復合材料及技術紡織品”和“現代紡織加工技術”三個分會場。“纖維材料”分會場邀請了纖維材料研究方向的海內外知名學者,就吸附有機液體功能纖維、高效快速熱塑性納米纖維與納米纖維膜、316L不銹鋼纖維、生物基聚合物及纖維材料、人造纖維素纖維、對鉻(VI)離子具有吸附作用的功能纖維和粉末狀纖維素纖維增強膠原膜等新型功能性纖維的制備、性能分析和應用前景方面進行了分析。在“復合材料及技術紡織品”分會場中,復合材料及高性能紡織品研究領域的專家及學者分別對麻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紡織聚合物制備電活性人造肌肉、防彈紡織材料的沖擊機理、復合材料三維編制技術、壓電高分子納米轄內薄膜、熔噴非織造聚合物拉伸、納米復合纖維多孔膜和醫用敷料新纖維-Alchite纖維等研究熱點進行了演講。第三分會場“現代紡織加工技術”中,演講嘉賓分別對天然蛋白纖維的粉末化、纖維紡織材料與能源、SmemoTM纖維素整理技術、現代經編技術、棉及棉型織物生物酶退漿精煉新技術和紡織工程科學化數量化等研究課題進行了匯報演講。每個分會場中,演講嘉賓的科研題目代表了紡織科研各領域最前沿的成果,為廣大聽眾奉獻了豐厚的學術盛宴。
為了更好地將理論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生產應用,會議第二天上午設置了“最新科研成果與高新技術孵化論壇”和“最新科研與高新技術孵化成果發布”兩項活動,在論壇中,來自科技部、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和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學者,分別介紹了產業技術路線、紡織技術創新和企業專利等方面的知識。隨后,在“最新科研與高新技術孵化成果發布”現場,共有8項項目進行了現場發布,其中東華大學和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的“經編技術進入‘天宮一號’電源分系統核心技術領域”項目引起了各位企業代表的關注,多位企業代表稱要實現技術自主創新,拓寬研究領域,不能將紡織業僅僅局限在服裝、家紡等低附加值產業上。
2011中國紡織學術年會由于其會議規模大、內容新、層次高、注重人才培養和產學研緊密結合等特點,名副其實地成為了我國紡織界的一次學術盛會,大會的成果舉辦得到了參會者的認可與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