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孫瑞哲談2011中國紡織學術年會——
在資源、能源、環境等制約因素日益明顯,世界紡織產業繼續向中國深度轉移的條件下,在中國紡織工業正處于“十二五”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即將召開的紡織學術年會必然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在接受記者采訪的過程中,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孫瑞哲一再強調:學術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空中樓閣”,促進產業與學術的融合,應用學術智慧解決紡織強國建設中的科技、品牌、可持續發展、人才等關鍵問題,是學術年會追求的目標。藉于此,本屆學術年會將主題確定為“材料科學與現代紡織”。
記者: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召開的本屆大會,有著更為特殊的背景。與行業林林總總的論壇、會議相比,此次學術年會的特點是什么?想達到怎樣的目的?
孫瑞哲:當前,中國紡織工業正面臨著發展形式轉變,行業將繼續由規模數量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進化。“十一五”期間,行業質量效益增長的貢獻率為55.7%,比“十五”期間的12.5%有明顯進步,“十二五”期間還將有較大增長。今年上半年行業運行的各項數據也揭示出規模擴張不再是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同時,消費的潛力還在繼續釋放,到2015年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將由2010年的18公斤增長至22公斤。此外,資源、能源、環境等因素的壓力越來越明顯。
在諸多因素的制約下,紡織工業要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變,必須依賴創新驅動,而創新的源泉則是新理論、新技術、新原料的產業化應用。中國要從紡織大國步入紡織強國,科技、品牌、可持續發展、人才這四大支柱必須得到同步發展。紡織學術年會正是將這四大支柱的內涵與學術相結合,充分體現“學術的產業情懷、產業的學術力量”。大會將通過海內外學術交流高層論壇、學術頒獎、學術成果孵化與發布等活動,為學術與產業的充分融合提供一個高層次平臺,助推行業構筑產、學、研、用一體的產業發展體系。
記者:據了解,本屆大會精心設置了學術頒獎、學術交流高層論壇、學術成果孵化與發布三項活動,充分體現出對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科研成果產業化等關鍵問題的重視。請您具體介紹一下。
孫瑞哲:學術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空中樓閣。圍繞“材料科學與現代紡織”這一主題,本屆大會設置了1個主題大會、3個分論壇。在主題大會上,我將以“產業發展的學術力量”為題進行綜合闡述,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則從學術角度探討新時期紡織科技工作面臨的艱巨任務,東華大學教授朱美芳將就納米技術在纖維材料領域與紡織產業的融合問題作交流,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陶肖明則重點關注紡織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現代文明的關系。3個分論壇分別以“纖維材料”、“復合材料及技術紡織品”、“現代紡織加工技術”為題,邀請世界一流專家學者前來,就提高現有纖維資源的利用率、尋找理想的替代材料、促進廢舊纖維制品的循環利用等議題,交流探討緩解資源匱乏、滿足更廣泛需求、提升產業層次等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