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是當前行業發展的重要工程。事實上,世界各地一流的紡織學術人才中,華人占有不小的比例,說明國際紡織產業中心已經轉移到中國。但是,國內還沒有充分利用已經積淀起來的深厚的學術底蘊。因此,學術年會建立了科學的人才推薦機制,分別設立中國紡織學術大獎、中國紡織優秀學術帶頭人、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獎勵致力于紡織業發展的杰出人才,并對青年人才給予充分關注,鼓勵更多優秀人才投入到紡織產業創新的隊伍中。學術大獎獲得者和優秀學術帶頭人,將分別成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今后推薦院士以及申報國家科技獎、光華科技獎、中國科協青年科技獎等的儲備候選人。我們也希望通過學術獎項評選等工作,提升紡織科學在整個國家學術領域的地位。
此次學術年會還設立了“最新科研成果與高新技術孵化”論壇,為紡織各領域優秀科研成果提供交易對接平臺,促進產、學、研、用的有機結合,使科研成果快速市場化和產業化。大會期間將發布2011紡織孵化項目供需指南,甄選高新項目并現場發布企業重點項目,邀請紡織業內權威人士與專家學者對重點項目進行點評,實現理論科研成果與實際生產應用的對接。
記者:與國外相比,國內學術論壇及學術研究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孫瑞哲:國外的學術論壇,會將企業需求放在重要位置進行考量,而國內多以院校為主體。在很多科研成果的研究及應用推動上,國外政府的作用很明顯。不過,他們仍然將企業作為主體,企業是具體實施者,國家相關部門及科研力量進行輔助。國內多數科研項目則以高等院校為主,因此難免與產業存在脫節現象。從國內學術性會議的參會情況可以看出,高等院校是主要群體,參會企業數量不多,且范圍具有局限性,學術年會希望引導行業逐漸改變這一狀況。
記者:“復合材料及技術紡織品”是本屆大會的重要議題,一些研究數據顯示,到2050年,以產業用紡織品為代表的纖維材料可能會取代60%以上的金屬材料,您對此如何看?
孫瑞哲:從數據上講,目前還難有定論,但產業用紡織品等纖維材料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業內已有共識。在我看來,一種材料要擴大需求,關鍵還要看在性能與價格之間如何尋找一個好的平衡點,看性價比能否為市場所接受。像高性能纖維,目前性能很好但價格昂貴,因此用量還比較有限。不過,隨著技術裝備的進步,綜合成本會繼續降低,市場必然得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