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民營經濟,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省份——江蘇。該省是我國民營經濟的發源地之一,民營企業戶數連續多年排名全國第一。
在江蘇的民營經濟中,化工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當地現有規模以上化工企業4019家,其中包括國有企業30家,另有1000余家獨資、合資的外資企業,以及近3000家民營企業。因此,從數量上講,民營企業已成為當地化工產業的生力軍。從規模上看,當地民營化工企業今年1~8月實現營業收入9300億元,占到了當地化工總營業收入的約60%。
前不久,由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中小企業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馮世良率領的調研小組,對江蘇省民營化工企業的現狀進行了調研。記者也參與了此次調研。
喜:企業格局變化大
據江蘇省化工行業協會會長秦志強介紹,“十一五”期間,江蘇省民營化企的變化很大,主要體現在格局上。
首先,企業重組力度加大。導致重組現象增多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江蘇省政府開展的化工行業專項整治行動逼迫企業進行產品和產業結構調整。在2007年到2009年的第一輪專項整治以及2010年開始的第二輪專項整治中,該省共關閉了5000余家小型化工企業,企業規模逐步向大型化方向發展,不再小打小鬧。另一方面,金融危機的爆發,尤其是企業內生發展的要求,也導致企業間的自發重組意愿增強。通過重組,當地“十一五”期間先后出現了幾家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的民營化企。如亞邦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通過重組,在2009年進入全國化工企業500強,2010年產值超過200億元;江陰澄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年產值更達到245億元。
其次,技術創新能力增強。秦志強表示,江蘇發展化工產業的科研條件較好,目前,全省石油和化工行業共有兩院院士12名,化學化工學科專業高校47所,院士、博士后工作站200余家,省級創新創業人才300余名。江蘇民營化企對技術創新很重視,與當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很多,通過校企聯合建立工程中心已成趨勢。目前,僅以材料應用研究為主的南京工業大學研發大樓,就有近80家民營化企入駐,其中70%的入駐化企與該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建研發中心。又比如,地處蘇北的江蘇綠陵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大力實施技術及人才引進戰略,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并分別與中科院過程所、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學、四川大學等共建實驗室,從事新能源、新型肥料和精細磷化工研發。今年,他們又與袁隆平院士合作,為其雜交水稻配套生產雜交水稻用生態營養肥,對產業對接起到了積極作用。
“不僅如此,江蘇民營化企還高度關注引進國外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在全省專用化學品3000多億元的產值中,民營企業占到了2600億元;此外,民營化工裝備企業的年產值達300多億元。不少民營化企都在關注技術研發及技術拓展問題,很多企業不惜提供優厚條件,引進人才,并建立博士后及院士工作站。”江蘇省化工行業協會執行副會長趙偉健告訴記者。
再次,產業觸角延伸到多個領域。趙偉健表示,目前江蘇規模以上的化工企業有4000余家,其中民營企業近3000家,去年銷售收入為7000億元左右。在當地,民營企業除石油煉制(主要是石腦油煉制)外,所有化工產品的生產都有涉及,有的企業還在沿海地區建立了百萬噸裂解裝置。近年,當地民營企業通過與央企、地方企業以及外資企業實現有機融合,大踏步地進入了多個領域,其中一些運行狀況好的民營企業已從單純靠實體轉型為投資控股資本運作。比如,亞邦公司已更名為亞邦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經營范圍除化工外,還涉及醫藥、能源、風力發電、物流、房產地等多個領域。目前江蘇正在準備上市的企業中,有90%都為民營企業。
江蘇的民營化企已把產業觸角從省內伸向了省外和國外。其中,澄星公司在貴州買了三四座磷礦,在澳大利亞也購買了礦山;亞邦公司最近不僅在江蘇金壇市購買了稀土礦,目的是上馬溴化鋰項目,還在印度、越南等國辦廠;蘇州、揚州等地的相當一部分企業也先后到寧夏中衛去創建新的生產基地。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江蘇民營化企的管理者已從第一代的家族式粗放型管理,實現了觀念轉變。學歷高、眼界開闊的第二代領導人更有頭腦,并引入了新的管理理念。據記者了解,以前江蘇民營化企負責人的學歷普遍不高,小學文化程度的比比皆是。但現在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轉變,一些企業的負責人甚至是碩士、博士、海歸等高端人才。比如,去年銷售收入達264億元的三木集團的第二代領導人,就是從國外回來的MBA;亞邦集團的董事長不用自己的親屬,而是把總經理職位讓給了外來人才;澄星公司確定每年引進100個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
憂:生存環境較惡劣
“江蘇的民營化企在得到大發展,為社會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卻面臨相當惡劣的生存環境。一方面,省內的資源、能源匱乏,必須外購,導致生產成本較高;另一方面是江蘇地處長江流域,面臨的環保壓力很大,一旦環境出現一點問題,都會把板子打到企業身上。”秦志強感慨道。
據CCIN記者了解,具體來看,江蘇民營化企面臨的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生產成本漸高。與國有企業有資源且得到政策扶持相比,當地民營企業基本自給自足,成本很高,無從消化。據記者了解,目前江蘇不少民營化企面臨關閉和停產的威脅,主要就是因為成本高。第一,原料價格高漲。“化肥原料無煙煤的價格上漲得厲害,現已達1600~1700元/噸,近兩三年的漲幅達 30%。煙煤價格也從800元/噸漲到1000元/噸,令化肥企業難以承受。而本地的限電政策更使一些企業難以為繼。”江蘇一家化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相比之下,國有企業有資源,但民營企業沒有,只能外購,因此成本更高。第二,安全環保成本提高。CCIN記者在采訪中得知,由于今年國家環保要求非常嚴格,當地民營化企面臨較高的環保投入和較大的社會壓力。加上今年化工事故頻發,企業安全成本增加非常明顯。第三,用工成本今年也很高。員工上千元的月工資使得很多民營化企不堪重負。但是,即使給了這樣的工資,企業依然招工難,因為相較之下,國有企業和外企的福利待遇更好。蘇北等地因經濟發達程度落后于蘇南,人才更加難以挽留。人才匱乏,管理隊伍和后備力量不足,已成為江蘇一些民營化企發展的瓶頸。統計數據顯示,高成本使江蘇民營化企今年前5月虧損額達 70億~80億元。
受到雙重擠壓。趙偉健告訴記者,從江蘇化企涉及的產業領域看,國有企業控制了石油與鹽業兩大資源,外資獨資企業占據了輪胎、橡膠以及高端專用化學品領域,如道康寧的有機硅產品的規模、產量、效益居前。此外,包括合成樹脂在內的三大合成材料等國家“十二五”鼓勵發展的化工新材料市場也被外資企業占據。由于受到兩頭的競爭和擠壓,當地民營化企的日子并不好過。此外,由于規模不大,目前當地民營化企融資非常困難,有的企業甚至還要去借高利貸。今年上半年停產的民營化企,主要就是因為融資難、資金鏈斷裂。
信息不對稱。由于缺乏途徑,與國有和外資企業相比,很多民營企業對市場的情況了解甚少,對產業政策也不甚明了,在利益驅動下,容易導致對某一類產品一哄而上,投資比較盲目。江蘇聯化科技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和其他類型企業相比,民營化企缺少了解產業政策及信息的途徑,有關部門也鮮有對政策的解讀。信息缺乏,使企業缺少對產業政策的應變,這已成為不少民營企業遭遇的難題。”缺乏信息,也導致當地民營化企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不少企業的產品多為粗放型,集中于中低端。此外,省外一些企業也大量在江蘇投資同質化產品,導致了本省的競爭加劇。
進園區很難。據CCIN記者了解,當地園區歡迎規模較大的國有企業和技術先進的外資企業,但對規模相對小的民營企業卻不怎么青睞。因此,很多民營企業都沒有進園區。但是,目前江蘇省政府對還未進入化工園區的近50%的民營化企并沒有鼓勵和扶持政策,這部分企業甚至面臨被封殺的命運。“對于江蘇的一些民營化肥企業尤其是碳銨企業而言,想進園區但又存在融資難題,所以大家對未來的發展都感到很灰心。”江蘇化肥工業協會一位負責人無奈地說。“因為搬遷政策沒有落實,尚未進入園區的企業又無錢搬遷,有些原本做得不錯的企業,想調整產品結構上新的產品、延伸產業鏈,卻因沒有進入園區,導致新項目難以得到審批。”秦志強告訴記者。
盼:企業政府齊努力
秦志強告訴記者,從目前情況看,江蘇的民營化企要想求生存、謀發展,有3條路可走。首先,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走創新發展之路,依托新技術、新裝備實現自我提升。其次,充分發揮化工行業輻射面廣的特點,選準切入點,實現跨行業發展。第三,放遠目光,跨越省界、走出國門,實施跨區域發展戰略。雖然外省有資源和政策優勢,但目前江蘇省內往外走的企業還不多,如果只在省內打轉,江蘇民營化企的路子會越走越窄。
據秦志強介紹,在具體發展方式上,目前江蘇有3家化肥企業的做法值得借鑒。其中,江蘇靈谷化工有限公司走生產工藝技術領先之路,采用世界上領先的四噴嘴水煤漿氣化低碳循環經濟技術路線,化解了高煤價帶來的高成本;江蘇華昌(集團)有限公司走上市之路,實現融資,同時還有其他涉化產品作為支撐;江蘇晉煤恒盛化工有限公司是江蘇省第一家與外地煤炭企業合作的企業,擁有了資源優勢及成本優勢。3種不同的發展模式,都獲得了成功,使得這3家民營化企在江蘇化肥產業的地位無人能撼。
據記者了解,目前當地已有一些民營化企走在了調整創新的前列。位于鹽城市的江蘇裕廊化工有限公司已在新加坡上市,江蘇大和氯堿化工有限公司也在做上市準備;江蘇金浦集團有限公司實現了跨行業兼并重組;江蘇大和氯堿化工有限公司和江蘇聯化科技有限公司均成立了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江蘇和友化工集團經過慎重研究,計劃于2013年開始,投資7億元,利用1年半的時間實施合成氨原料路線改造項目,以徹底擺脫塊煤購置困難、生產成本高的困境;身為傳統化肥生產企業的江蘇綠陵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十二五”繼續做大做強肥料產業,實現傳統肥料向新一代生態環保型肥料的轉型升級,同時涉及新材料和環保生物膜水處理產業。
不過,秦志強同時強調,盡管民營化企應從自身找原因,但政府有關部門也應出臺相應政策,進行扶持和規范。目前,江蘇省政府對園區外那50% 的民營化企的要求比較苛刻,缺少扶持政策。為解決這些企業的實際困難,當地化工協會正準備對企業的生存現狀進行專門的調研,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
江蘇省響水縣政府的有關領導也表示,近年來,發生在化工企業中的幾次事故,使社會上“談化色變”,江蘇又處在長江流域,區位非常敏感。因此,今后江蘇省包括當地的化工產業何去何從讓人比較困惑。她作為主管的縣領導也面臨尷尬的境地,一方面,省內化工行業確實存在科技創新能力低和環境問題多的現實,但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都離不開化工。因此,她建議省政府今后對化工不能一棒子打死,應該在發展中淘汰一批、完善一批、壯大一批。在新加坡,裕廊化工島就能與當地居民和諧相處,而且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江蘇省鹽城市經信委副主任顧向陽建議,從政府角度,要對化工行業進行規范,并要合理分類,即化工企業不能都進入園區,如對環境要求比較高的食品添加劑企業就不應該進入園區。他還表示,最重要的是做好規劃,即從省政府的角度,要對哪類企業能進入化工園區、哪類不能進入拿出一個指導意見;同時,從國家層面要解決好江蘇化工的空間布局問題,促使大化工向沿江沿海集中。而對于大量的中小化企,國家要以金融支持為根本,不妨從國家層面建立產業銀行,專門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