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價機制下兩巨頭煉油將告別過度虧損
中證證券研究中心認為,根據目前了解的新定價機制,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將消除因國際原油價格變化大而成品油價格不變或變化幅度小造成的過度虧損狀況,從而從整體上增加兩巨頭盈利。
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都是產業鏈完整、資源豐富的石化巨頭。根據剛剛公布的三季報,中國石化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約600億元,每股收益為0.692元。中國石油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1034多億元,每股收益為0.57元。
在兩大公司中,煉油業務都占有較大的比重。半年報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中國石化的煉油業務收入占比超過48%,而中國石油煉油和化工板塊業務收入占比也達到約44%,估計其中煉油業務收入占有不小的比例。
按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在22個工作日內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或下跌4%即觸發成品油價格上調或下調的條件,可以進行相應調整。但實際上,主管部門調與不調,調多少,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當時的通脹情況、煉油企業的盈虧情況等。因此,有時觸發了“22+4%”的調價條件,也未必會調整成品油價格,或者調整的幅度不夠。今年上半年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這也是上半年煉油企業出現虧損的重要原因。
因此,如果成品油定價機制進行大的調整,必將對兩大石油巨頭的煉油業務及其盈利狀況形成重大影響。
根據2011年半年報,中國石化2011年上半年煉油事業部經營虧損122億元人民幣。公司上半年的煉油毛利為74元/噸(銷售收入減去原油、原料油費用以及所得稅以外的稅金,除以原油及原料油的加工量),同比降低68.7%。主要原因是2011年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但國內成品油價格卻從緊控制。
從中國石油的情況看也是如此。2011年上半年中國石油煉油與化工板塊經營虧損人民幣209.93億元,與上年同期盈利人民幣54.58億元相比,減少人民幣264.51億元。其中,煉油業務經營虧損人民幣233.58億元,與上年同期盈利人民幣29.87億元相比,減少人民幣263.45億元。公司同樣表示,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受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運行而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到位的影響。
根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目前了解的成品油新定價機制,調價周期從原先的22個工作日縮短為10日,自動對應調價條件進行調整,有利于煉油企業及時調整成品油的銷售價格,從而消除因國際原油價格變化大而成品油價格不變或變化幅度小造成的過度虧損狀況。
假定明年1月1日開始實行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兩大公司的煉油業務將因此能夠不虧損的話,按今年上半年兩大公司的煉油業務計算,則:中國石化將增加利潤122億元人民幣,按公司現有股本867.0255億股計算,增加每股收益0.1407元,比2011年中期每股收益0.464元增長30%以上;中國石油煉油業務將增加利潤233.58億元人民幣,按現有股本1830.2098億股計算,則增加每股收益0.1276元,比2011年中期每股收益0.361元增長35%以上。正常情況下,公司還應當獲得一定的盈利,如此一來,明年上半年兩大公司的業績增長肯定還會更大些。(中證證券研究中心 王維波)
非一體化石化企業盈利改善空間大
非一體化石化公司的原料主要來自外部,無法通過原料盈利的反向波動來平滑綜合利潤,盈利波動性極強,未來如果出臺更加靈活和市場化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大幅降低非一體化石化企業的盈利波動。
近年來煉油行業維持穩定利潤的時間較短,除了2009年成品油煉油毛利處于高位外,2010-2011年國內煉油企業長期處于超低毛利和虧損的狀態下,價格不能完全反應供需情況。特別是非一體化石化企業,在調價不順暢的情況下,煉油盈利被壓縮而無法轉嫁,當成品油價不能覆蓋成本時,只能降低生產負荷,或者通過檢修變相停車。
而一旦利好煉油行業的新定價機制成行,高彈性的非一體化石化企業盈利改善的空間最大。目前,上市公司中遼通化工(000059)和沈陽化工(000698)是少數兩家非一體化石化公司,分別擁有500萬噸/年和120萬噸/年煉油產能,業績對煉油毛利彈性很大。據測算,在不考慮化工副產品盈利的情況下,煉油業務按80%的開工率計算,煉油平均稅后噸毛利每變化100元,將影響兩家公司每股盈利0.25和0.11元。
以沈陽化工為例,2009年以來公司石油化工成品毛利率上限高達22.8%,下限達到10.5%。分析人士指出,極高的波動性令市場給予公司較低的估值,而一旦政策有所調整,這種低估值有望首先得到修復。(中證證券研究中心 季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