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纖行業:深度謀變
2011-12-27 來源:中國紡織報
關鍵詞:化纖行業 謀變
■ 生物產業路線圖
典型事件:6月19日,為期3天的第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在深圳落幕。在大會中舉辦的生物質纖維和生化原料論壇,著重對中國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科技與產業發展30年路線圖進行了探討。30年路線圖注重先導性與可行性,將有助于我國搶占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產業的技術制高點,保持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發展。
記者短評:當前,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所具有的獨特優勢,使之成為化纖產業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產業將保持經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其涵蓋的寬廣領域,能夠為各種類型的生產企業、科研院所、信息單位、貿易商等提供具有誘惑力的發展空間。由于該產業在世界范圍內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十二五”重點還是打好基礎、作好引導,同時編寫30年科技及產業發展路線圖為行業指引方向。可以預見,當前主要來自石油工業技術體系的化纖產品,最終將實現向生物質工業技術體系的良性過渡。
■ “超仿棉”
典型事件:8月16日,由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的國家科技支撐技術項目——“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啟動推進會議在北京召開,各承擔單位向聯盟遞交了專題任務書。
記者短評:開發“超仿棉”之所以成為紡織行業“十二五”的重要任務,是因為其能夠彌補棉花等天然纖維的巨大缺口,能夠順應人民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能夠提升化纖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升級。可以說,“超仿棉”是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紡織產業的具體體現。“十二五”期間,行業將實現800萬噸超仿棉的目標。需要注意的是,超仿棉項目不僅應當實現技術、項目的重大突破,更要形成一種有效的技術創新模式,還要通過標準、檢測體系的建設,維護市場秩序、提升產品價值。
■ 原料建設
典型事件:今年,浙江恒逸集團投資在文萊建設煉化廠項目獲得當地政府批準,一期工程投資約25億美元,將部分使用文萊的原油和凝析油生產汽油、柴油和航油以及紡織生產所需的化工原料二甲苯和苯。該項目標志著恒逸這一化纖企業涉足上游更深領域——煉油。
記者短評:原料問題可謂紡織工業的生命線。中國雖然已成為化纖大國,但由于主要產品來自石油工業體系,PTA、MEG、CPL等化纖重要原料長期以來嚴重依賴進口;即便屬于人造纖維產業的粘膠纖維,其原料漿粕50%以上也要從國外進口。為了解決這一瓶頸問題,不少企業抓住市場機遇,大力投資建設PTA生產基地,使進口依存度逐漸下降;不少企業對投資CPL項目也躍躍欲試,但苦于其較高的技術門檻,目前實質性進展較少。可以預見,隨著行業原料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十二五”期間原料瓶頸將逐步得到緩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化纖產能的擴張也應與原料建設步伐相協調,否則仍難以擺脫大量進口之態。
■ 產業鏈對接
典型事件:11月25日,由中國化纖工業協會、中國家紡行業協會共同主辦的“2011功能性纖維與家紡產品開發對接會”在江蘇太倉召開,為化纖企業與家紡企業真正實現產業鏈“無縫對接”開啟了序幕。主辦方表示,將繼續創新會議模式、擴大對接范圍,讓更多企業從中獲益。
記者短評:事實上,這絕不是產業鏈對接的唯一體現。近兩年來,業內越來越體會到產業鏈各環節有機協作的重要意義,正通過組建聯盟、共同組織參與各項活動、共同承擔項目等方式,加強各方合作。在化纖等紡織原料-紡織-服裝這一產業鏈上,越往下游走,勞動密集型、個性化特征就越體現的明顯;而越向上游走,規模化特征更為明顯,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越多一些。這是由產業鏈各環節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是長期存在的客觀情況。各環節應當取長補短,力爭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共同促進紡織產業的進步。
■ 上市融資
典型事件:5月9日,浙江義烏華鼎錦綸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市場成功上市,成為義烏市第一家IPO上市的民營企業。5月18日,浙江桐昆集團成功在上交所發行A股股票“桐昆股份”。桐昆率先成為嘉興市股改以來主板上市企業,也是桐鄉市率先主板IPO上市的企業。
記者短評: 繼榮盛集團上市之后,華鼎集團、桐昆集團先后于今年在國內主板市場成功登陸,被業界譽為民營化纖企業大規模上市的第一集團軍。緊隨其后的第二集團軍陣容更為龐大。目前,大部分化纖企業選擇上市的主要目的是融資,上市已成為化纖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助推器,也是我國紡織行業由“大”變“強”的需要。但需要提醒的是,當前化纖企業扎堆上市的現象暗藏隱患,尤其在當前宏觀經濟環境和政策環境不容樂觀的情況下,企業盲目上市反而會影響正常運行,不利于長期發展。何況,上市成功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