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紡織品是指在工程建筑領域中作為特殊建筑材料使用的紡織品,包括混凝土增強纖維、膜結構材料、防水基材、智能水泥等。我國在建筑用紡織品方面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部分建筑領域如內墻裝修、外墻維護、水泥增強、倉庫、廠房、大型建筑物房頂及非長久性建筑設施中使用纖維材料、膜結構材料等紡織材料。據了解,國外建筑用紡織品已經占到全部紡織品用量的15%,我國僅占1%。2009年,國內建筑用紡織品達到31.2萬噸,比2008年同比增長15.06%。“十二五”期間,建筑用紡織品被列入產業用紡織品推廣項目之一,這必將使我國的建筑用紡織品得到長足發展。
從“可用可不用”到“強制使用”
近些年,世界各國對建筑用紡織品給予了極大關注,相關企業開發了許多新產品,應用領域逐步擴大。在上海世博會上,一些國家的展館、生活體驗區使用了大量建筑用紡織品。如德國館外墻的面料涂層結構、日本館整體建筑的超輕膜結構材料、荷蘭館的智能紡織品等,都是很好的范例。近年來,非織造布在建筑上的應用越來越多,其優越的性能及方便的拆裝使其顯現廣闊的發展前景。如非織造布基防水材料、纖維吸音、隔音、防霉材料,以及在水泥中加入金屬纖維屏蔽電磁波、摻入抗菌、防霉、消臭纖維有利衛生保健等功能,均在建筑領域里得到應用。可以預見,建筑用紡織品正在悄然走進我們的生活。但是,近幾年,我國在建筑用紡織品方面普及速度不快,許多建筑應用領域難見其身影,造成我國建筑用紡織品的生產、研發和應用存在不少問題,致使建筑用紡織品占到全部纖維使用的比例非常低,且沒有太大的改變。
建筑用紡織品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普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我國建筑行業至今沒有建筑用紡織品應用標準,更奢談強制使用了。建筑用紡織品一直處于可用可不用的狀態,建筑使用單位并沒有強制要求。另外,建筑用紡織品包括哪些纖維材料?哪些紡織品適用建筑領域?高性能纖維在功能、使用及作用等方面如何與建筑結合?這些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很好的答案。
記者在上海世博會德國館參觀時,看到那里展示的亞麻生態隔熱板、玻璃纖維混凝土阻燃材料、纖維素纖維合成金屬材料、碳纖維隔離板等先進的紡織品建筑材料,有的我們沒有使用在建筑中,有的使用了但量很少,有的甚至沒有聽說過。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華用士告訴記者,我國現在的膜材料應用還在起步階段,在上海世博會場館建設中有我國生產企業的產品亮相,但水平和規模與國外有差距。一些高檔膜結構材料主要依賴進口,如奧運會“水立方”使用的膜材料即為進口;建筑防水材料應用比較廣泛,在建筑內墻裝修、外墻維護中發揮了作用;水泥增強纖維我國已經可以自己生產,但產量不大,應用范圍受到局限。
北京中紡纖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建筑工程纖維材料研發與推廣應用為主的企業。該公司是“中國建筑工程纖維材料研發中心”和“建設部混凝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纖維材料分中心”的依托單位。公司副總經理任學文介紹說,中紡纖建公司生產的凱泰牌各種混凝土增強纖維材料,年產幾百噸。如改性聚丙烯單絲纖維可有效地提高纖維與混凝土基料的握裹力,應用于砂漿/混凝土中,能阻止、減少和延緩早期塑性開裂,極大地提高砂漿/混凝土的綜合性能。另外,還有公司自主開發的用于混凝土增強、增韌的有機纖維產品。如改性聚丙烯仿鋼絲纖維等,對改善混凝土的抗彎強度和彎曲韌性,增加混凝土的抗沖擊和抗疲勞性能,降低噴射混凝土的回彈率、克服塑性收縮裂縫等具有非常好的功效。這幾年,在國家體育場“鳥巢”、中央電視臺新址、北京南站改擴建工程等數百項工程中成功應用,支援了國家多項重點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