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行業轉型的產品會火
1月24日,工信部等部門公布了《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產業門檻,控制新增產能。
據了解,除了多晶硅以外,今年工信部還將制訂并出臺合成氨、尿素、磷肥、含氫氯氟烴等行業的準入條件。
與此同時,工信部今年還將發布氰化物、三聚氰胺、氟化工方面的產業政策與管理條例,研究提出碳纖維、涂料、染料、膠黏劑等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長城證券的一位化工行業分析師表示,這些政策開啟了“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業轉型的大門。這種轉型將給相關化工產品創造良好的機會,一些技術水平較低的產能將被淘汰,具有成本和技術優勢的產能將在市場上站得更穩。
在政策的影響下,“十二五”期間行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則是大力發展精細化工產業。
據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透露,到2015年我國精細化工產品的產值將達到16000億元,比2008年增加一倍,新領域精細化工產品的自給率將由70%提高到80%以上。
興業證券化工行業研究員鄭方鑣表示,這意味著相當多的精細化工產品將獲得良好的機遇。比如,新能源化學品、電子化學品、農藥/醫藥中間體、工程膠黏劑等產品會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
在精細化工產業中,化工新材料由于被列入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而被市場普遍看好。行業“十二五”規劃草案顯示,到2015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品的產值將達到2600億元,年均增長率16%,屆時化工新材料市場滿足率爭取達65%。而目前,我國化工新材料的整體市場滿足率只有56%,工程塑料和特種橡膠的自給率分別只有35%和33%。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預計“十二五”在產業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我國工程塑料、氟硅產品、高分子材料產品和特種碳纖維等化工新材料產品將會以較快的速度發展。
白頤也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工程塑料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將達到378萬噸左右,比2010年增長50%以上,市場自給率將達到41%。
電子化學品是“十二五”發展前景最好的化工新材料產品之一。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發布的報告指出,保守估計,到“十二五”末,國內電子化學品的年市場需求總額將達到400億~450億元,比去年增加近1倍。就算是在精細化工產業里,有如此市場需求增幅的產品也不多。
石油和化工規劃院院長顧宗勤對“十一五”過后的行業狀況有個總結:產品供應已由“整體數量短缺”轉變為“結構性短缺”。他所說的這個“結構性短缺”指的就是國內目前還產不足需,需要大量進口的產品。據統計,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進出口逆差行業之一,2009年行業進出口貿易逆差達到1291億美元。“進出口表上的負值就是市場機會,這些需要大量進口的產品在‘十二五’都會有不錯的市場表現。”顧宗勤這樣說。
白頤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市場供求矛盾較為突出的化工產品主要有合纖單體、丁辛醇、異丙醇、丙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醋酸乙烯、TDI、MDI等。這些產品目前國內市場的滿足率基本在50%~70%。
鉀肥一直是我國三大肥種中產不足需的品種,而“十二五”期間,這一狀況不會有根本的改變。根據相關產業規劃,“十二五”時期,我國鉀肥年消費量為800 萬~1000萬噸(實物量),而年產量為600萬~800萬噸。屆時,即使鉀肥自給率由40%提高到80%,也還有相當的市場需求要依賴進口產品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