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工纖維是蒼南縣的傳統產業,有近百年歷史。改革開放后逐步形成分工明確、分段經營的生產體系,目前從業人員達20萬。褪染色污染是再加工纖維產業最先出現嚴重問題的環節。幾年前,蒼南縣的褪色池最多時有4500多個,加工戶將從浙江、廣東、江蘇、山東等地服裝廠、玩具廠收購的廢布角料加入褪色池中,用次氯酸鈉和硫酸浸泡褪色,每年排放約600萬噸含有毒有害物質的廢水。2008年6月開始的專項整治已全面取締了褪色池,但褪色是再加工纖維產業的重要環節之一,據說已轉移到其他地方。由于產業鏈不能斷裂,蒼南縣引入設計年褪染再加工棉纖維20萬噸的溫州市中發紡織褪染有限公司,集中褪染色,集中處理污水,已通過浙江省環保局的環評。
由于近年來蒼南縣再加工纖維作為“黑心棉”原料的事件被多次曝光,而且再加工纖維產業自身存在問題,在從2008年6月開始、目前還在進行的專項整治中,縣政府成立以縣長為組長、副縣長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考慮到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單獨實施有效監管,于是成立了5個專業組。質監部門負責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工商部門負責原材料交易、開花打包、制成品交易等流通環節的監管;環保部門負責環境污染的監管;經貿與電力部門負責高耗能設備的淘汰與更新;土地與規劃部門負責違法占地與違章建筑的治理;安監與公安部門負責安全生產與消防安全的監管;社保與衛生部門負責職業病防治與勞保安全等;其他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配合。
使再加工纖維不再成為“黑心棉”的原料,是再加工纖維行業規范以及絮用纖維制品行業規范的一個重要標志。蒼南縣比較普遍的理解是,當用于生產危害健康安全的產品時,再加工纖維才成為“黑心棉”的原料。再加工纖維屬于廢舊資源利用,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等同于“黑心棉”。按照近年我國皮棉單產約85千克,以年加工20萬噸純棉廢布角料計算(不考慮從皮棉加工成棉花,棉花紡成紗線,紗線織成布以及廢布角料再加工成紗線的重量增減),年節約1533平方公里耕地,遠多于蒼南縣1261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是蒼南縣耕地面積28600公頃的5.3倍。據調查,《氣流紡再加工紗》要求再加工紗線應標明“本產品為再加工纖維制品”以及使用的再加工纖維比例,非織布紗應標明“非織布紗”等規定在規模較大的企業得到了較好的執行。這項從標識上規范、限制了再加工纖維的使用范圍,但并不具有強制性,影響了實施效率,很多規模較小的企業,產品標識還不夠規范。2009年,蒼南縣質監局全年抽查再加工氣流紡棉紗300批次,合格率僅為40.7%,主要不合格項目就是產品標識。
據權威部門統計,近3年我國棉花的平均年產量為717萬噸,按照不十分精確的計算方法,再拋開種植棉花和再加工纖維能源消耗的差異,蒼南縣再加工纖維生產36年,就可以創造出一個我國全年棉花總產量的價值。但這個價值要建立在一個重要的前提之下,即再加工纖維的質量,保證再加工纖維不再成為“黑心棉”的原料,需要多個部門,從國家到地方的努力。再加工纖維質量的核心是健康安全、性能等指標,需要建立再加工纖維標準體系,及時制修訂相關標準并確保標準的有效實施,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還包括環境保護、勞動安全、職業病防治等,這些還需要蒼南各方面的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