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紡織業著實紅火了一把,許多織造廠家普遍都看好今年行情,所以早在去年年底就紛紛囤積原料庫存或者增加設備,為擴大再生產做準備。記者了解到,去年江浙市場織機的增速十分明顯。據不完全統計,紡織重鎮盛澤去年無梭織機增長30%左右,目前該地區無梭織機擁有量已經超過13萬臺,這就使得市場對原料的剛性需求明顯增大。
春節過后,各地紡織企業遭遇了招工難等問題。隨著人工、原料成本等成本因素的上升,面料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上漲,這就使得市場中很多訂單需要重新商談,許多企業生產處于極為不穩定的狀態,這個階段廠家基本都以消耗自身庫存為主。而到了近日,隨著用工問題的陸續解決、下游訂單再次商談完畢,各地工廠生產也逐漸恢復到節前的正常狀況。據了解,3月初全國各地織造企業開工基本恢復到合適水平,其中浙江蕭山、紹興地區圓機織機開機率升至6成左右,盛澤織機開機率逐步回升至7成以上,海寧、吳江地區經編機開機率估計在90%左右,福建織機開機率65%,廣東地區織機開機率恢復至7~8成。雖然海寧地區、廣東局部地區有限電措施,影響了部分織機的產能,但開機率的逐漸回升勢必會造成原料的進一步吃緊。此外,隨著春節后棉花價格的上漲以及棉花原料的一貨難求局面的逐漸升級,棉花原料出現的空缺必然要由化纖來補上。
綜上可以看出,一方面是織造設備劇增造成的剛性需求真空,一方面是棉花原料緊缺需要補足,兩個方面都對化纖長絲產量需求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更為主要的是,棉花供給問題近一兩年內難以改觀,織機總數量在近一兩年也并不會大幅減少,這兩方面的剛性需求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都不會降低。也許正是看中了這一點,許多化纖生產企業才并沒有放緩新上設備的步伐,并且這種格局很有可能會維持到明后年。
行業規劃的承載者
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因此對于化纖長絲設備生產企業來說,2011仍舊是一個值得充滿信心的年份。這份自信源于制造設備本身的進步以及化纖行業的遠景規劃。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化纖行業將對產業規模進行重大調整,重點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特別是橫向聯合與垂直整合,打造一批大型企業集團,進一步提升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力。《中國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指出:到2015年,年產40萬噸以上的企業由目前的14家提高到20家以上;“專、小、精、特”型企業由25家增至100家;2015年形成5家以上年產值超過500億元、8家300億元~500億元、8家100億元~300億元的具有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競爭優勢的大企業、大集團。而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年產值200多億元的化纖企業只有7家,年產值300多億元的化纖企業僅有3家,年產值500億元以上的目前還沒有。規模化是行業低成本投資與運行,創造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競爭的必經之路,是行業綜合競爭力的中堅。無疑,大企業、大集團宏偉藍圖的構思,為化纖長絲設備能夠火下去又添了一把柴。
近幾年來,國產化纖長絲設備自身進步也十分明顯,如在民用長絲紡絲設備研制新技術方面,設計人員在設計時特別突出了節能降耗、提高產品質量的設計理念:在改善絲束冷卻裝置、降低設備安裝高度、減小設備占地面積、節約基建投資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既為紡絲質量不斷提高、產品種類極大豐富創造了條件,也為國產設備進軍國際市場增加了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