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當下,我國企業的“用工荒”頻頻出現,而雙星集團的員工隊伍卻比較穩定,甚至周邊的外資企業把招聘啟事貼到雙星工廠門口,也沒能將人拉過去。為什么呢?雙星集團總裁汪海談及雙星人才戰略時,顯得激情而率真,“凡是能適應企業發展要求、給企業帶來效益的都是人才,我們想辦法把勞動力變成勞動者,把‘人力資源’轉化成‘人才資源’。人才是企業的最大資本,企業真正的競爭力在于企業的人,其他的競爭力都是人的競爭力的外化。”
“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
記者: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雙星沒有出現招工難的問題,這是如何做到的?
汪海:30多年來,雙星始終堅持人本管理,把強化員工素質作為雙星發展的重中之重。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就提出“人是興廠之本,管理以人為主”的企業管理理念,大力推行“家庭化、軍事化”的親情管理。我們注重“人情、人心、人德”,使員工對企業產生了認同感和歸屬感。
雙星各單位以人性化管理來充分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如,雙星機械總公司利用上門走訪形式,把思想工作做到員工家里。雙星鞋業工業園為員工建起帶地暖、配套設施齊全的公寓,建起廠內網吧,還建起了雙星幼兒園。隨著員工收入的提高,企業幫助骨干員工在當地購置房子,解決了戶籍問題,成為真正的市民。尊重、愛護、體貼“家庭”中的成員,做到了員工“招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干得久”。
“英雄不問出處”的用人觀
記者:聽說在雙星有很多來自農村的青年職工成為管理和技術骨干,是這樣嗎?
汪海:這是雙星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的一個突出特征,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一個重要表現。
隨著“出城、下鄉、上山”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自1992年雙星就遠赴沂蒙老區等地投資建起十幾個生產廠,大量的農村青年成為雙星的主要生產力量。雙星開始嘗試推倒老國企落后人事制度的“墻”,所有雙星員工都是合同工,沒有“農民工”和“正式工”之說,全部是“雙星人”,員工在哪個崗位,就拿哪個崗位的崗位工資。
我們一方面大力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另一方面開辦了雙星教育學院,開展培訓,努力把來自農村的勞動力培養成有思想、有文化、有技術、有創造力、熱愛企業、珍惜崗位、高素質的勞動者,把農村青年培養成新時代的產業工人。
眾多來自農村的員工在雙星成為管理和技術骨干,建功立業、娶妻生子。他們不但是現代產業工人,其中很多還成長為現代企業的管理者和高級技術人才。
來自沂蒙老區的周士峰把全部精力放在了鉆研業務上,先后創新改造了懸掛運輸機、出型壓沿線等設備,為企業創造效益近300萬元,先后被提拔為維修班長、廠長助理、雙星熱電廠廠長、雙星青島輪胎總公司副總經理。劉桂霞是沂蒙山人,憑借著對工作認真負責、對質量精益求精的精神,也由普通質量檢查員成長為質量管理骨干,現任雙星中原鞋業公司副總經理。
在雙星,從農村青年成長為管理和技術骨干員工有幾千人之多。這足以證明“不拘一格選人才,進入市場育人才”的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理念的實用性。
造就“又紅又專”復合人才
記者:現階段,您認為企業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汪海:我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們要繼續加大力度培養更多“又紅又專”復合型人才,這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市場經濟的“紅”,首先是熱愛企業,熱愛崗位,甘于奉獻,這是“紅”的基本標準和條件。同時要“專”,要掌握別人沒有的核心技術,精通別人做不到的,做會管理、懂技術、能創新的復合型人才,這是在高成本競爭時代,我們制造加工業能夠獲得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將“人力資源”轉化成為“人才資源”,培養造就大批有文化、有思想、有技術的勞動者,并做到尊重和充分發揮勞動者的能力,讓人人都在企業的大舞臺上盡情施展才華,企業才能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增強凝聚力,提高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