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眼光配置資源
然而,各種模式的深入實踐,必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障礙。比如聚酯企業向上游發展PTA,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PTA供應緊張的局面,但隨之而來的是PTA原料PX(對二甲苯)的限制,甚至PX上游煉油能力的限制。端小平在會上就直言不諱,上游向上發展是沒有止境的,各種階段性的困難將不可避免且源源不斷,為了擺脫更上游的限制,必須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廣闊的視野思考問題。
再比如粘膠纖維企業向上游發展棉漿粕,但全球棉花供需矛盾日益凸顯是不爭的事實;若向木漿粕方向發展,國內相關資源缺乏,目前90%以上依賴進口。針對這一問題,中國化纖協會名譽會長鄭植藝認為,未來中國化纖企業還要將視野放寬,站在全球角度考慮資源配置,要切實實現資本、技術“走出去”,到資源發達的國家投資建廠,緩解資源瓶頸和貿易爭端。
化纖行業“走出去”已經有了成功案例——浙江富麗達全面并購外資企業加拿大Neucel公司,確保了漿粕原料的供應保障,并為國內化纖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借鑒。Neucel公司是全球生產木材溶解漿的專業廠商,其年生產能力最高可達20萬噸。
另一些企業在與記者交談中,同樣表達了走出國門投資建廠的愿望,但他們普遍認為,單個企業“走出去”的風險仍然很大。新鄉白鷺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玉林、唐山三友集團興達化纖研發部部長幺志高,都在會上急切呼吁國家有關部門或行業協會,牽頭組織有關企業聯合“走出去”,共同到國外控制資源,爭奪化纖產品的世界話語權。
目前,化纖產業的另一種原料MEG(乙二醇)進口依存度仍高達60%以上。“十一五”期間,國內就改善乙二醇供給狀況作過不少努力,煤制乙二醇的新型路線也在通遼化工完成工業化,但仍難以彌補巨大的供應缺口。鄭植藝認為,綜合各方因素分析,未來50年天然氣制備乙二醇的路線仍是最有發展前景、最重要的途徑。但是,國內天然氣成分復雜,并不適合提取工業乙二醇,中東等地區在這方面擁有豐富、優質的資源,國內企業“走出去”建設乙二醇基地是大勢所趨。
合作必須消除現有障礙
如果說向上游發展需要的是充足的資本和可控的低成本,那么向下游發展則意味著與市場更接近,更需要順暢的渠道、快速的反應能力、立體化的營銷體系,等等。一位大型化纖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正是考慮到下游經營的復雜性,所以企業在10年前就確立了走規模化大宗產品之路,并從5年前開始逐漸剝離下游產能,最終將形成只生產PTA、CPL、聚酯切片等化纖原料的格局。
盡管如此,在產業鏈完、產品附加值提高等因素的誘惑下,向下游發展的化纖企業仍然方興未艾,而合作共贏無疑成為必然的選擇。
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理事長楊世濱對于合作共贏極力表示贊成,但認為目前紡織各環節在合作還存在壁壘,正是這些壁壘阻礙了“十一五”期間各方更為深入的合作。楊世濱指出,處于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企業,不論是在經營理念上,還是在本身的生產特點上,都具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使他們的合作存在客觀和主觀上的障礙。如針織企業由于規模較小,可以分淡旺季大幅調整開工率甚至直接停工,但化纖、棉紡等企業由于采用連續化大生產,設備停止運轉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因此即使庫存水平較高,也只能適當降低開工率。這種供需的不對稱很多時候也會影響上下游合作。
楊世濱通過棉花價格上漲對產業鏈各環節的影響,更進一步說明了產業鏈的差異及存在的問題。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去年8月至今棉花等纖維價格上漲了100%,面料價格上漲12%,服裝價格上漲1%,零售價格反而下降1%。楊世濱認為,只有充分理解并克服這些障礙,各方合作才能更進一步。
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主任李斌紅將紡織產品開發中心描述為“產業技術與消費需求相融合的平臺”。她認為,只有下游充分理解纖維材料的性能,才可以將這種性能通過設計加工,完整地傳遞到最終產品及消費者,而這一點,非合作不能達成。
會上,“萊卡”的傳奇再次被與會人士借用,人們一方面從中深入體會根據纖維特性確定推廣領域,學習如何尋找可靠的合作伙伴等;另一方面再次意識到,國內仍然沒有一家企業具備堪比“百年企業”杜邦的綜合實力,在種種因素的束縛下,合作才是最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