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防輻射了嗎?”怕是要成為新的問候語了。隨著媒體對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件的報道,特別是核輻射已擴散到我國部分省市的消息,讓此前因為“無鹽以對”而慌亂的人再次緊張起來。國家對碘鹽防輻射辟謠之后,坊間又流傳出麻面料可防輻射的消息,新一輪的搶購風潮是否又要來襲?
為澄清核輻射對民眾的誤導,避免再次出現不必要的搶購風,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施楣梧博士為大家揭開核輻射的神秘面紗。
施楣梧明確答復:“現階段的核輻射量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請大家科學地認識這種現象。”
福島核泄漏對我國影響不大
基于核輻射的威力,聽到我國受到日本核泄漏影響的消息不免讓大家有些人心惶惶。對此,施楣梧博士列舉了1986年發生在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對健康影響的案例,這是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最嚴重的核事故。1986年4月發生在前蘇聯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利4號核反應堆爆炸事故震驚了世界,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質釋入大氣層,反應堆周圍30公里內居民撤離。
依據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2000年的報告,在約為35萬事故清理人員中,有134位受到了足可以導致放射病的輻射量,其中有28人在1986年死于急性放射病。其余的事故清理人員之后也有發生死亡的,但沒有充分證據證明是由輻射所致。
“中國工程學院潘自強院士的相關論文也指出,經過14年對受不同程度照射的工作人員進行的跟蹤研究,UNSCEAR的結論是:除兒童時期受到照射后出現甲狀腺癌癥增加外,沒有觀察到可歸因于電離輻射的各種癌癥發生率或死亡率的上升。”潘自強院士是中國輻射防護學會理事長,施楣梧用權威學者的論文再次減輕了人們談核色變的恐懼。切爾諾貝利核泄漏的事故等級是7級(最高級),而福島核泄漏的事故等級是5級,且我國與福島之間存在遙遠的空間間距。我國測得的空氣吸收劑量率仍低于天然本底背景,故不會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
只有重金屬才能防核輻射
輻射是一種能量傳遞形式,其特征是不需要載體即可直接傳播,可以以電磁波形式傳播,也可以以粒子的形式(電子、氦原子的原子核、種子等等)傳播。可以用傳熱的4種形式來對比說明:傳熱方式包括傳導、對流、輻射、潛熱傳遞。傳導是物質中的分子、原子振動的傳遞,需要有介質;對流是以空氣為介質的熱量傳遞;輻射可以通過真空,從一個面向真空空間的另一個面傳遞能量,也是通過電磁波;蒸發是典型的潛熱傳遞,通過水的氣化,水蒸汽攜帶著蒸發潛熱實現傳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