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塑化劑事件愈演愈烈,波及兩岸三地,迄今為止已經波及飲料、方便面,牽連玩具、指甲油、塑料制品。如此一來,我們的生活好像已經被塑化劑包圍了,而塑化劑的危害:影響男童性發育,又一再地刺激著人們的眼球。
塑化劑,一種人工合成化學物質,主要運用于工業生產,添加在塑膠中可增加柔軟度、延展性,許多塑料制品都含有此物。專家指出,長期少量地接觸塑化劑,比一次大量接觸危害更大。那么,塑化劑容易藏于何處?我們容易在哪些方面暗暗中招?如何減輕和化解這種傷害呢?
塑料中的合法塑化劑,常被人吃進肚子
塑化劑對人的主要危害方式是什么呢?華南師范大學生物與化學系黃儒強回答說:吃進肚子。市民們因自己操作不當,可能讓安全的塑料制品變成塑化劑釋放物,并被你吃進肚子。在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在加工、加熱、包裝、盛裝的過程里可能會造成DEHP的溶出且滲入食物中。
黃教授說,塑化劑屬于塑料中的添加劑,常被運用于化工行業,“塑料產品為了增加柔軟性,一般會加入這種物質。”所以,各種塑料制品、塑料容器、保鮮膜中常能發現其身影。它無色無味,“柔軟”是其存在的一種方式,但大家憑肉眼一般也無法判斷是否含有,必須通過檢測才能發現。他提醒:不能加熱的塑料容器,別用于盛裝熱食。
臺灣的飲料中加入塑化劑,這屬于非法行為,大家吃了“毒食物”理所當然會構成危害,這是有關部門正在“圍追堵截”的。而塑料容器中原本合理存在的塑化劑,卻常因人的不當使用,而在不經意間被吃進肚子。比如,用“非微波爐專用容器”加熱食物,直接用普通塑料裝食物入微波爐加熱,用不合格的一次性飯盒裝著熱快餐,用非食用塑料袋裝著滾燙的食物,戴著塑膠手套吃手扒雞……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畫面,正是有些人太貪圖方便和便宜,食塑化劑讓原本無害的食品變成“毒物”,讓塑料容器變成幫兇。
黃教授提醒道,當心高溫讓塑化劑釋出。他解釋道,塑料制品分很多種,所能耐受的溫度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超市購物時能看到有的塑料容器、保鮮膜會注明“微波爐適用”,或者寫著“微波爐專用容器”,說明這個產品能耐高溫,加熱后是不會變性變“毒”的。對沒有特別注明的容器你就要注意標簽上標注的“適合溫度”,而決定其用途。
“尤其是一遇熱就變軟、變形的塑料制品,一定不要用其裝盛食物。同樣道理,這類玩具也最好別買給小朋友玩。因為,兒童喜歡抓著玩具往嘴里放。”黃教授說。
據最新消息,有研究者發現,“受包裝中的塑化劑溶出影響,市售方便面和方便米粉存在不同程度的塑化劑污染。”這里需要提醒消費者的是注意食品的包裝別用于加熱或讓其受熱。但安全方面就只能依靠政府部門監督了。
不要選購不明來歷玩具
兒童節剛過,兒童常接觸的玩具含塑化劑,讓家長分外揪心。那么,塑料玩具是否安全,孩子是否就不能購買塑料玩具了嗎?
據悉,我國目前對玩具中鄰苯二甲酸酯的含量要求并無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