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主要生產原料是新型纖維,皮棉配比用量不到總量的20%。”寶鼎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寶明告訴記者,棉價的波動對企業效益的影響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據介紹,寶鼎公司原來也是一家從事純棉紡織的企業,年消耗皮棉1萬噸。2004年改做新型纖維后,生產規模擴大了,每年卻僅需皮棉2000多噸。棉花使用量的減少,降低了棉價波動給企業經營帶來的負面效應,而新型纖維產品的高附加值,又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讓傳統紡織業面臨內外交困的不利局面,寶鼎投資130萬元建設了新產品研發專線,先后開發出竹纖維、牛奶纖維等20多種新型纖維,噸紗利潤是一般純棉紗的3倍多。當年,寶鼎紡織年銷售收入居然逆市增長了36%。
據了解,陵縣現有規模以上新型纖維紡織企業30余家,棉花由企業的“主食”變成了“輔食”,去年,行業內各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
高門檻擋住升級路
“目前,新型纖維產品的平均利潤率高于10%,是純棉產品的1-2倍。”周全寶說,新型纖維企業高度重視新產品的開發,像恒豐,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產品下線。
針對日本部分地區的核輻射現狀,恒豐公司正在積極研發生產防輻射纖維紗線。“目前,已將生產出的部分樣品交給日本公司,估計今后的銷售量會增加。”周全寶說。
正是企業自主研發的新產品在市場上形成了差異化競爭優勢,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保證了企業較高的利潤水平。
差異化纖維紡織,解決了生產原料問題,也使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為提高。“公司生產的莫代爾、竹纖維等產品適合做高檔面料,直供報喜鳥、浪莎、貝利爽等大集團。”羅東義說,陵縣新型纖維紗線產品還出口美國、日本、英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前所未有的市場困境,逼迫眾多紡織企業開始重視產品的升級換代,提升企業競爭力。但對于傳統棉紡企業來說,真正想進入新型纖維紡織這個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顧元德表示,新型纖維生產企業出于維護產品聲譽、保持市場穩定的考慮,大都對紡織等下游企業采取會員制的銷售模式。陵縣的新型纖維紡織企業,分別加入了“天竹纖維產業聯盟”、“紐代爾產業聯盟”等,才獲得了原材料的穩定供應。而要加入這些聯盟,傳統的紡織企業必須對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等各個環節進行改造,需要面對很大的資金投入壓力。
“寶鼎是全國竹纖維、紐代爾、天絲產業聯盟成員單位,原料、產品由聯盟來調配,不會出現原料短缺、產品滯銷等問題,且原料價格比市場低。”張寶明說。
此外,企業管理水平也是中小企業進軍新型纖維產業的障礙。恒豐紡織品有限公司主管生產的副總經理賀英華告訴導報記者,新型纖維紡織產品的特點是品種多,這對車間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傳統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很難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