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不怕有差距 就怕沒方向
2011-6-21 來源:中國紡織報
關鍵詞:產業用紡織品 差距 方向
“隨著國家對各行業節能減排要求的提高,濾材等工業用布產品也面臨著如何適應與滿足下游用戶行業所需要的標準問題。就非織造布濾材本身來說,產品有自己的行業標準。現在國家對水泥行業的粉塵排放量大的高污染行業的環保要求日益嚴格,因此,要達到新的國家標準要求,廢氣排放使用的濾材也必須具備更好的性能,濾材產品的設備生產廠也應該進行相應的技術研發。不僅如此,上游原料和生產工藝等多個環節也亟須加強整體協同創新,提高化纖母粒原料的質量,才能有效提高最終產品的品質。”龐慶源說:“從濾材的原料來說,紡絲使用的國產母粒與進口產品的質量就存在較大差距,使用國產母粒噴出的絲束截面是橢圓形而非正圓形,拉出來的絲還有結晶現象。此外,后整理的水平與國外差距也較大。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每個環節的細微的質量差別,都會在最終產品上累計疊加形成較大的質量差距。”說到根本,上下游產業銜接不暢,跨行業跨領域的協同創新欠缺,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老問題之一。
對此,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近幾年快速發展,產量逐年遞增,但在產品檔次、專用原材料開發、制備技術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高性能、高品質產品的開發與生產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自主創新和開發能力還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更難以應對國際競爭。作為中間產品,產業用紡織品必須滿足最終產品的結構特征、性能需求,同時又受到成本制約。行業在市場控制能力有限、產業鏈配套能力上的不足和產業集中度低都制約了行業的發展。他表示,在“十二五”期間,全行業應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和提升管理水平,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溝通、學習與合作,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同時政府、協會、企業及相關機構組織應聯合推動產業用紡織品創新聯盟,組織行業力量突破制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進步的關鍵共性技術,并加快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技術中心、研發中心、信息中心、標準與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產學研用轉化創造條件,真正實現中國紡織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
概念產業化預示發展方向
類似于國際著名車展上的概念車發布,本屆展會上也有不少創意產品的展示,展現了創新科技給未來美好生活帶來的點點滴滴。其中,來自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的研發機構和企業展示的創意產品,體現了使用綠色能源、減少碳足跡、環保循環再生可利用等理念。比如,一個太陽能挎包只是一個靈動的奇思妙想,雖然尚未實現產業化,但其設計理念足以使人們為之贊嘆;采用新型能源開發的產品,將在未來減少人們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也體現了人們珍愛自然、和諧環保的內心訴求。
在展出的創新技術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微電子、精細化工等高新技術與傳統服裝制造技術相結合,開發的智能紡織品和服裝,為消防、建筑、野外作業、軍事等不同行業的從業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適的工作條件保障,同時也為滑雪、登山、攀巖、賽艇等戶外極限運動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提供更好的安全防護。在這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憑借其領先的技術優勢占盡先機。反觀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產品還停留在滌綸工業絲、土工格柵布、篷蓋布、工業濾材等有限品種。參照國際產業尖端的概念發布,我們的任務是及早確立符合產業趨勢的發展戰略。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