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技術都在上項目
相對于有些落寞的技術開發,碳纖維生產線建設卻一片紅火。目前我國碳纖維生產企業已近30家,規劃產能在7萬~8萬噸/年。除了民營企業,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化工、中國鋼鐵、中國建材、首鋼國際等大型國企都已介入,而且都是大手筆。
“有技術背景的和沒有技術背景的都在上項目”,對于當前的產業現狀李克健顯得有些無奈。有技術上項目可以理解,但沒技術怎么上呢?他說:“多數企業采用的都是‘挖人戰術’,師出同門,技術水平和工藝路線處于同一檔次的項目在低水平重復建設。”
李克健表示,投資如此火熱一方面是企業看好碳纖維市場前景。有樂觀派稱,未來碳纖維市場的增長點在風電葉片、建筑材料、汽車、大飛機、壓力容器和高壓輸電線等新興工業領域,消費量將會大幅增長,幾十萬噸也可能不夠用。另一方面則是一些地方政府為謀求政績,盲目跟風。
對于碳纖維用量能否實現飛躍,李克健提醒企業要冷靜思考。他介紹說:“自上世紀60年代末碳纖維投入市場應用以來,至今已走過40多年,但去年全球的碳纖維用量也僅有4萬噸左右,今年也就5萬噸左右。粗略比較,碳纖維價格是玻纖的10倍,這就決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玻纖那么大的市場。”
呂春祥對此認為,碳纖維產業的技術基礎尚未奠定,產能自然難以轉化為產量。目前國內技術水平高的碳纖維企業也有幾家,但由于沒有形成規模優勢,同等質量產品的價格遠高于國外,因此競爭力不強。 據了解,日本東麗T700級碳纖維的成本與國內T300級的成本相當。
洋技術缺乏配套難結果
除了“挖”人,有些企業則走上了引進技術的道路。不過,由于相關設備及配套技術的缺失,引進的洋技術改造后多數都難以開花結果。業內人士提醒,引進技術一定要找準合作方,并加大相關配套技術的研發。
李克健表示,西方國家將碳纖維視為戰略物資,曾對中國禁售、禁運,根本不可能轉讓技術。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曾從英國RK公司引進大絲束預氧化爐和炭化爐,結果兩套設備均未能正常運轉,所謂的外國專家也無能為力,引進單位有苦難言,十幾年后當初的設備都當廢鐵賣了。實踐證明,“無論從政治角度還是商業角度,技術水平較高的碳纖維公司都不可能向我國轉讓技術或出售設備。同意轉讓技術、出售設備的大多是一些小公司,其技術水平并無先進性可言。”
另據記者了解,上世紀末期安徽華皖碳纖維有限公司從英國引進了200噸/年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及500噸/年原絲生產線,經過近十年建設,耗資3億多,但始終未能正常運轉,最終宣布破產。后來生產線被廉價賣給了中國首鋼國際貿易工程公司,目前仍在改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