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以戰略性新型產業為產業升級方向的大連,正在開始發力碳纖維新型產業。
幾個月前,一個規模達1.6平方公里,以碳纖維材料為主導產業的園區在大連普灣新區建成。另外,總投資達536億元的10個重點項目也落戶大連普灣新區,在這些引進的項目中,以碳纖維復合材料為主的項目就有3個。其中,不得不說的是大連興科碳纖維有限公司(下稱“興科”)。這家已有21年歷史的民營企業,看似名不見經傳,卻是中國目前唯一擁有碳纖維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中國唯一掌握完整碳纖維的產業鏈的企業。
據了解,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新型纖維材料,具有強度高、重量輕等特點,是一種力學性能優異的新材料。正因為如此,美、日、法、德等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了長達50多年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而打破這一封鎖和壟斷的正是興科公司的靈魂人物蕭忠淵。作為我國當代杰出的碳纖維專家,蕭忠淵被譽為我國的“碳纖維之父”,是中國碳纖維產業化的第一人。
興科公司總經理肖穎告訴記者,1990年,正是在蕭忠淵的主導下,興科在大連開始建設國內第一條年產10噸的碳纖維的試驗生產線;11年后,興科又在大連建設了國內第一條年產100噸的碳纖維生產線。次年,興科頒布了國內第一個碳纖維企業標準,而在2007年,興科又依據只有核心知識產權設計完成具有國際水準的單線產能千噸級碳纖維生產線,掌握了碳纖維裝備制造的核心技術和工藝。目前,這條千噸級生產線正在安裝調試,今年年底便可實現投產。打破技術封鎖之后,興科下一步的想法是打破西方對市場的壟斷。目前,世界碳纖維產量達到7萬噸/年以上,主要是日本、美國、德國等少數國家的大公司能實現規模化生產,而我國每年的碳纖維進口依賴率高達83%。
大連興科碳纖維有限公司能成為國內第一家實現碳纖維工業化的企業,在總經理肖穎看來,主要是因為市場環境的變化。“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開始做了,但那時最大的難題是告訴別人可以用這種材料做什么,而現在,客戶要求的是我們想要的產品能不能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做出來。”她說。
提出這樣要求的企業包括奇瑞汽車。新能源汽車是這個本土汽車企業的下一站目標。目前雙方的合作包括在引擎蓋、后備箱等多個零部件上已經開發出了樣件,下一步包括汽車底盤在內的核心部件的試制正在進行中。
據了解,這兩家企業合作的“牽線人”正是大連市經信委。當時奇瑞汽車到大連調研建立生產基地,無意中透露對于新型材料應用的嘗試,也正是這次嘗試,大連市政府看到了碳纖維的產業前景。
那么,如此大的體量,興科一個民營企業能吃得進去嗎?同其他致力于新興產業的企業一樣,興科遇到的難題之一,是資金。“這方面,除了上市融資之外,我們還考慮通過技術入股的方式尋求合作。”肖穎說,“但前提是,我們必須控股。”2010年,興科與另一家民企中正建材合資設立亞欣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由大連興科以技術入股,持股60%。正在建設的碳纖維項目規劃年產1萬噸,預計明年8月一期項目投產,年產4000~60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