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大渔直播,国产av成人无码免费视频,男女同房做爰全过程高潮,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資訊 >> 石化 >> 行業動態 >> 正文
每日能源參考:民營油企欲上書暫保成品油調價周期
2011-8-26 來源:新華能源
關鍵詞:成品油 民營油 商業聯合會 石油流通委員會

  今日要聞:

  機構預測:成品油調價窗口延至下月初
  原本有望在本月底打開的成品油調價窗口又將推遲。機構預測,窗口可能在9月初打開。
  大宗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金銀島和咨詢機構息旺能源昨日均表示,由于8月中旬以來國際指標原油價格回升明顯,表現堅挺,國內成品油最高零售價下調時間窗口將由8月底延后至9月初。息旺能源曾在8月10日預測,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窗口最快在8月25日開啟。但后將這一數字修正為9月初。8月24日,息旺能源計算的國際三地原油變化率已跌至-2.26%。(北京晨報)
  民營油企欲集體上書:暫時保持成品油22天調價周期
  美國能源情報署(EIA)23日公布的每周調查顯示,上周美國常規無鉛汽油價格平均為每加侖2.7美元,約合人民幣5.3元/升。而8月25日,北京市93號汽油的零售價為7.85元/升。
  正在醞釀中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令民營油企憂心忡忡。昨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下稱“中商石油委”)處獲悉,他們根據會員企業的反映,已經起草一份文件,準備近期上書發改委和國務院。文件的主題就是暫時保持成品油調價機制規定的22個工作日的調價周期。
  據媒體報道,發改委正醞釀對成品油的調價機制進行改革,可能的改革方向是將原22個工作日的調價周期縮短為10個工作日,國際油價日均漲跌超過2%即可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目前中國采用的成品油調價機制2009年啟用。其規定,國際原油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日均漲幅或跌幅超過4%,就考慮對國內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整。
  這一機制在運行過程中顯現了不少弊端,如調價時間滯后、刺激了投機行為等。今年以來國際油價的變化也招致消費者關于隨國際油價上調而提價卻未及時隨國際油價下降而降價的批評。
  種種壓力之下,發改委開始討論改革成品油調價機制。據記者了解,調價周期縮短到10個工作日的方案正在討論之中,有可能今年底前開始進行試點。
  對于目前社會普遍反映的高油價問題,趙友山表示,民營油企非常盼望能夠獲得成品油進口的資質,那樣將可以增加市場供應,將有助于平抑市場油價。(第一財經日報)
  中石油上半年凈利潤660億 中石油煉油業務虧233億
  國內三大油氣巨頭之一中石油昨日公布半年業績。與中海油凈利潤大漲51.4%相比,中石油的成績單則顯得比較難看。
  中石油報告顯示,上半年實現歸屬于本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60.06億元,同比增長1.2%,基本每股收益0.361元。“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控力度加強,宏觀政策從緊的環境,煉油業務政策性虧損”是中石油自述其業績不佳的主要理由。
  中石油表示,受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運行及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到位影響,上半年煉油與化工業務板塊經營虧損209.93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經營利潤減少264.51億元;其中,煉油業務經營虧損233.6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經營利潤減少263.5億元。
  中石油煉油巨虧緣于國際油價今年以來的快速上漲。今年一季度中石油煉油虧損為61.32億元;而國際油價第二季度的漲幅更快,中石油煉油業務虧損加劇早在業內預料之中。
  “今年上半年是我國實行成品油新定價機制以來,煉油企業首次出現虧損。”息旺能源分析師李莉說,而下半年國際油價很有可能會繼續走高,中石油等企業的盈利能力可能就會繼續削弱。
  李莉表示,雖然國際油價高漲對中石油既有正面影響又有負面影響,但是其負面影響更大;而下半年國家發改委推出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中石油煉油業務虧損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扭轉。(第一財經日報)
  海洋局準備生態損害報告 專家稱索賠依據明晰
  面對溢油類型屬國內首例的涉外民事訴訟,國家海洋局25日召開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以下簡稱“溢油事故”)處置情況視頻通報會議。海洋局副局長王飛表示,目前正按照有關規定聘請律師,同時準備海洋生態損害評估報告,開展進一步的證據收集工作。
  王飛說,將在此基礎上,根據《海洋溢油生態損害評估技術導則》(以下簡稱《技術導則》)等標準進行科學評估,估算此次溢油事故造成損害的生態賠償金額,并代表國家向康菲公司提出生態損害索賠要求。多位接受采訪的法學家對此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上述溢油事故的索賠依據日趨清晰。
  一位曾參與國家海洋局關于康菲漏油事故生態損害索賠內部論證會的專家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索賠額度的確定,在于確定生態損害的覆蓋面,以及這種損害是否可實現人工干預(清污、修復等)。該專家稱,不排除跨國油企通過不斷提出新的證據來轉移視線,或者運用大量技術性細節擾亂司法判決,對此我們有充分的應對準備。
  國家海洋局一位知情人士25日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并非如外界所想的那么“不健全”,完全可以解決此次溢油事故中的生態損害索賠問題。
  《海洋環境保護法》指出,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曾據此表示,將代表國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向溢油事故責任方提起海洋生態損害索賠訴訟。(經濟參考報)
  海洋局將代表國家索賠
  “8月31日,是國家海洋局向康菲公司提出徹底排查溢油風險點、徹底封堵溢油源的‘大限’,也是處理這次溢油事故的關鍵時間點。”劉賜貴說,“如果康菲公司無法按期完成事故處理,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對其監管力度,采取更加嚴厲的措施。”
  據介紹,在此次溢油處置中,國家海洋局及北海分局已經約談康菲公司管理層8次,責令康菲公司按期完成徹底查找溢油點、封堵溢油源的要求類傳真30份,召開專家咨詢、評審會5次,咨詢專家26人。在開展溢油環境影響監視監測方面,先后調集8艘海監船舶,航行3萬多海里;海監飛機兩架,飛行29架次112個小時,航程約24800公里;共解譯衛星遙感監測資料73景。派出陸岸巡視人員851人次,陸岸巡視14萬公里。開展應急監測102航次,監測海域面積約6800平方公里,獲得各類監視監測數據近萬余組,完成了93個溢油樣品的油指紋鑒定。(經濟參考報)

  行業縱覽:
 
  中國煤炭三巨頭將匯聚股市 陜煤股份IPO將上會
  中國證監會網站昨日晚間披露,發行審核委員會將于8月29日召開2011年第193次會議審核陜煤股份和亞瑪頓股份首發申請。市場尤為關注的是,若陜煤股份IPO申請通過,將成為緊隨中國神華和中煤能源之后中國煤炭產量第三大的上市公司。
  預披露材料顯示,陜煤股份本次擬發行不超過20億股A股股票,發行后總股本不超過110億股。本次計劃募集資金約172.51億元人民幣,主要用于煤礦及配套設施建設、資源儲備及補充公司營運資金三個方面。
  據悉,陜煤股份成立于2008年,是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煤炭資產唯一上市平臺,亦是陜西唯一集產、運、銷為一體的省屬特大型煤炭企業。公司擁有完整的煤炭生產、銷售和運輸體系,主導產品為優質動力煤、化工及冶金用煤,主要用于電力、化工和冶金等行業。(上海證券報)
  三大礦山上半年盈利為我國鋼鐵業近4倍
  礦業巨頭必和必拓8月24日公布的財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凈利13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接近翻番,再次大獲豐收。
  在必和必拓之前,另兩家國際礦山淡水河谷和力拓公布的業績顯示,上半年分別實現凈利133億美元和7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50%和30%。三家公司合計獲利3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76億元)。而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統計,同期國內重點鋼鐵企業僅實現利潤564億元,前者是后者的近4倍。
  由于全球鐵礦石市場呈壟斷局面,近年來業界一直有“礦山吃肉、鋼廠喝湯”的說法。以2010年為例,三大礦山合計實現凈利480億美元,是中國鋼鐵業盈利的3.5倍。如今,這一極端不均衡的局面非但沒有被糾正,反而進一步加劇了。
  知名鋼鐵現貨交易平臺“西本新干線”總經理助理盛志誠認為,下半年的鋼鐵行業形勢,可以用兩句話形容:一是產量增速可能進一步放緩。今年7月份我國粗鋼的日均產量,已較6月環比下滑5%。二是困難大于上半年。中鋼協指出,雖然下半年的保障房和水利建設會提振鋼材需求,但造船、汽車等行業的增長趨緩以及出口受阻,將部分抵消這一因素。再加上生產成本、資金成本的居高不下,行業降本增效難度依然很大。(國際金融報)
  必和必拓成澳大利亞最賺錢公司 因中國需求支撐
  加拿大《環球郵報》周三報道說,得益于金屬價格和礦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全球最大的礦業公司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liton Ltd)發布的業績報告顯示,在截至6月30日的2010財政年度該公司凈利潤達到創記錄的的236.5億美元,與上年相比飆增了86%。這是澳大利亞公司創下的最高贏利記錄,必和必拓由此成為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公司。
  報道中說,必和必拓業績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來自中國的旺盛需求。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高瑞思(Marius Kloppers)在周三舉行的業績報告會表示,過去10年國際礦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主要是因為供給方產能擴張的速度一直沒有跟上市場需求增長的步伐。他說,通貨膨脹和成本增加正在損害礦產企業的贏利能力,只有財政狀況比較好的公司才能在競爭中勝出。他表示,隨著全球可開采資源越來越少,礦產品價格仍將會繼續攀升。
  業績報告顯示,必和必拓2010財年營業收入達717.4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增加了36%,凈利潤達236.5億美元,與上年相比飆增了86%。必和必拓取得這一驕人業績的背景是國際鐵礦石、煤炭和金屬銅價格今年上半年都創出了歷史新高。
  高瑞思表示,從長遠看國際礦產品價格仍將繼續上漲,因為中國、印度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城市化會對鋼鐵、建筑材料等產生旺盛需求,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數十年。(中國經濟網)
  稀土市場現頹勢 三分之二下游企業停工或半停工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目前稀土市場下游訂單嚴重不足,與二季度的旺季相比已縮水近一半;下游企業三分之二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整個市場觀望和恐慌氣氛濃厚。
  來自上海金屬網的數據顯示,氧化鑭14.5萬至15.5萬元/噸,氧化鈰16萬至17萬元/噸,氧化釹125萬至130萬元/噸,氧化鐠98萬至103萬元/噸;金屬鑭19萬至21萬元/噸,金屬鈰30萬至32萬元/噸,金屬鐠125萬至130萬元/噸,金屬釹156萬至160萬元/噸。與上月相比,部分稀土產品價格下跌,跌幅在10%以內。
  盡管價格并未出現大幅下跌,但因為市場對價格下降預期強烈,所以目前基本處于“有價無市”的境地。“除了停工的工廠外,一些開工的企業也主要靠消化庫存來維持生產,基本上不采購,還有很多企業都在采取觀望,等著后期價格破盤。”上述業內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對于很多稀土炒家而言,在三個月前還是“捂著貨不賣”,現在卻陷入了“降價賣不出”的尷尬。
  今年以來,稀土氧化物以及稀土精礦漲幅均超過200%。行業數據顯示,2011年一季度稀土價格飆升,氧化鈰價格較期初漲幅342%;氧化釔漲幅347%;氧化鋱漲幅124%;氧化釤漲幅168%;氧化鐠漲幅141%;氧化釹漲幅161%;氧化銪漲幅104%。
  在市場熱捧“稀土”概念的同時,國內稀土價格泡沫越吹越大。來自各地的游資開始紛紛進入市場對稀土原礦和產成品進行囤積,各地出現的私采濫挖現象層出不窮。同時,在國內外高額價差的驅動下,稀土出口配額倒賣之風也開始日益猖獗。
  浙江一位稀土加工企業負責人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9月底將成為一個關鍵時期,因為按照稀土下游企業生產周期和現有庫存估算,9月底大部分下游企業會進行采購補庫存,如果需求屆時順利“破冰”,10至11月份將會出現價格回暖的小高峰。(經濟參考報)
  包鋼股份定增購礦 炒礦團二季度入場或被套
  8月25日,包鋼股份公布了2011年中報,同時公布擬以不低于3.67元/股定向增發不超過16.3億股,收購鐵礦資產的公告。據了解,包鋼股份早在今年3月14日已經公布此項定增預案,隨后股價大幅上漲;到4月14日,股價最高漲到9.67元,創出新高后一直在高位維持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兩位散戶牛人于二季度大舉買入包鋼股份并進入前十大股東行列。這兩位自然人股東,正是在去年高調介入大牛股廣晟有色的“炒礦團”成員。那么,此次“炒礦團”成員高位入貨包鋼股份,是否意味著包鋼股份后市還有戲?(每日經濟新聞)
  風電業務7月報虧1.4億 五大風電集團無一認領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行業統計調查,7月份,五大發電集團的風電業務利潤虧損1.4億元,為今年以來首次出現虧損,利潤環比6月降低8.2億元。
  但讓人詫異的是,在五大發電集團當中,國電集團、華電集團、中電投集團都對本報記者表示其風電業務在今年7月份并未虧損。而華能集團與大唐集團未向記者披露其7月份風電業務盈利狀況。
  由于風電行業具有季節性的特點,業界按照不同季節的風能資源豐富程度,把一年分作大風季與小風季。在大風季,風電廠的發電量多,收入亦高;而在小風季,風量減少,風電場的發電量也就少,收入隨之降低。7月就是進入小風季的首個月份。
  每當進入7月,風電廠的效益就隨之進入一年當中較低的階段。年年如此,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7月以來,中電聯先后組織專家到全國多個風電基地進行調研,支撐中電聯《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的編寫,對風電廠當前的實際運行情況較為了解。然而,中電聯統計的五大發電集團風電業務1.4億元的虧損卻無人“認領”。(21世紀經濟報道)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藍劍)
查看評論】【 】【打印】【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瓦提县| 新乡县| 乌拉特前旗| 政和县| 贵定县| 五常市| 茶陵县| 垦利县| 铁岭县| 龙泉市| 句容市| 金华市| 章丘市| 六安市| 保山市| 榆中县| 双流县| 来宾市| 留坝县| 寿阳县| 英超| 浮山县| 抚州市| 南昌市| 富锦市| 房产| 纳雍县| 泸定县| 潮安县| 周口市| 双辽市| 崇信县| 五莲县| 贞丰县| 册亨县| 佛学| 东乌珠穆沁旗| 全南县| 靖安县| 定兴县| 庐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