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力”的活力來自科技創新
2008年初,恒力集團下屬企業“蘇州華毅機械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3個系列的噴水織機,打破了噴水織機由日本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長期壟斷的歷史。從此,恒力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進。
2010年12月,恒力集團申報的“高品質熔體直紡超細旦滌綸長絲產業化”項目,該項目被列為“國家火炬計劃項目”。
2011年1月,恒力化纖20萬噸紡絲聚酯項目正式投料。該套設備是由恒力化纖自行設計、安裝、調試的,這一項目的成功開發,顯示了恒力集團在科技開發方面的實力。
在恒力的發展歷史上,科技創新伴隨企業壯大和成長的全過程,作為創新的基礎,恒力還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使企業擁有了一批有實力的科研團隊。
2008年以來,恒力先后與東華大學、蘇州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恒力產學研基地。
恒力還聘請了多位德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專家,組成國際研發團隊,并在德國法蘭克福、日本大阪等地建立了恒力研發中心。
目前,恒力研發團隊成員超過300人,每年的研發投入超過1億元。先后承擔了國家、省級以及行業協會的重大科技項目十余項,獲得各類專利產品80余項。恒力集團僅2010年就有6000多個新品種投放市場,其中的30%屬于自主研發。
依托雄厚的研發中心,恒力相繼研發成功熔體直紡超細旦纖維、超亮光纖維以及高支多孔纖維、無扭矩合股纖維、吸濕排汗纖維等多種系列產品,并以最快的速度實現規模化生產。
以永久型吸汗速干纖維為例,該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既具有棉織物的外觀和自然觸感,又具有滌綸的速干性和抗皺性。
科技創新為恒力帶來了頗豐的效益。2010年,恒力自主開發的纖維品種達到180余個,產品差別化率達到75%以上,超過歐美國家50%的平均水平。恒力集團高新技術纖維產量在總產量中的比重達到20%,利潤貢獻率超過40%。
構筑產業鏈滿足多樣化需求
與時俱進是恒力發展中的一大特色,用陳建華的話說,就是“什么時代,做什么事”。在化纖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今天,如何構筑產業鏈,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
2010年4月,恒力集團進軍上游行業石化產業,向產業鏈上游配套發展,總投資250億元的恒力石化(大連長興島)產業園隆重奠基。
“恒力石化項目目前主裝置設備完成采購,土建基礎、配套安裝正有條不紊地展開。”該企業負責人介紹。
除了正在加緊建設的大連長興島PTA項目,石化(南通)產業園一期年產40萬噸差別化纖維項目也已進入最后審批階段,今年內有望開工建設。
隨著所有在建項目的全部投產,到2012年,恒力年銷售額有望突破1000億元。
“意大利、韓國等國紡織產業的實踐證明,紡織行業是一個永恒的產業。中國是個人口大國,紡織有著巨大的需求。”陳建華對行業的發展充滿信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紡織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恒力的發展空間也將不斷拓展。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開發適應不同的市場需求的化纖替代產品也是恒力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陳建華坦言。
去年以來,在國內基礎棉價格一度高達3.4萬至3.5萬元/噸,棉紗價格漲到5萬至6萬元/噸的情況下,恒力和相關棉紡企業聯合開發了新的仿棉產品,“現在,這些仿棉產品的日產量已由10多噸,大幅增加到300多噸,銷售情況非常好。”集團外貿部經理肖明介紹說。
恒力化纖還根據另外一家產品出口非洲的客戶要求,聯合開發了“FHY”仿棉滌綸纖維。恒力化纖副總經理溫浩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這種新型仿棉纖維的市場銷售情況也十分火爆。”
“做企業要做就做大的,做世界領先水平的。”陳建華多次向記者表明他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