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穆院士:三大變化將對紡織業產生重大影響
2011-9-20 來源:中國紡織報
關鍵詞:紡織業 影響 姚穆
作為“2011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紡織材料專家姚穆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紡織產業作為“具有戰略性新興內容”的產業,21世紀前半葉還將闊步發展。同時,世界紡織工業格局還在發生深刻變化,許多高檔產品和產業用紡織品的加工正在由經濟發達的傳統紡織強國向我國轉移;中低檔服裝及家用紡織品的加工則由我國向南亞和東南亞國家轉移。而石油、天然氣等影響紡織業發展的資源加速枯竭,以及用工成本大幅上升等不利因素,將為我國紡織工業的前行設置重重障礙。
世界紡織業將發生三大變化
記者:您認為,未來世界及我國紡織工業面臨的最大變化是什么?我國在這種變化中將迎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姚穆:未來,至少有三大變化將對紡織工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第一,全球紡織原料將非常緊缺,這一點已經引起行業內外的高度關注。
從天然纖維原料看,土地資源已經成為制約其產量的最主要因素。未來幾十年,全球人口還將激增。根據聯合國2000年發布的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76億;2009年1月聯合國將2050年全球人口預測量調高至92億,2010年4月修改為93億,今年2月又調高至94億。人口激增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糧食問題變為全球第一矛盾。2009年,中國已經從糧食凈出口國變成糧食凈進口國,18億畝耕地“紅線”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生命線。在這樣嚴厲的耕地政策的限制下,傳統天然纖維的種植面積難以保障,直接影響其生產供應量。
紡織原料的另一大重要品種化學纖維有85%以上屬于石油基產品,又受到石油、天然氣日益枯竭的影響。2010年11月8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家研究論文發布稱,2050年全球油氣資源將枯竭,這不是危言聳聽。另外,再生化學纖維依托棉短絨、木材漿粕等已趨極限,速生木材供應也難以增長。因此,紡織纖維原料未來的發展必須另覓新出路。
第二,紡織產品應用結構變化正在加快,由服裝向家紡,尤其是產業用領域轉移的趨勢十分明顯�?梢哉f,未來幾十年紡織產業巨大的增長空間,主要來自于產業用領域的拓展。
回想1977年,聯合國組織全球6000多位專家對21世紀前半期世界發展規劃進行調研。專家提出,作為服裝、家紡的主要原料,紡織纖維的發展空間已趨飽和。當時,全球人均纖維消費量已達到6公斤,服裝消費量超過3.6公斤,紡織工業的發展空間日益縮小。因此,從1977年~1980年,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將紡織工業定位為“夕陽產業”,并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產能。但事實上,從1980年~1990年的10年間,紡織工業非但沒有衰退,而且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全球纖維加工總量從3000多萬噸增長至4000多萬噸,增長了37%,原因就在于產業用紡織品的規模化應用開辟了新的巨大市場。
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全球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將達到2.53億噸,比目前的7000多萬噸增長近3倍。其中,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量將達到1.7億噸,人均纖維消費量18.53千克/人·年,占纖維加工總量的67.4%。對于中國這樣的紡織大國,發展產業用紡織品的深意不言而喻。
第三,中國紡織工業勞動力成本顯著上升,已經與上世紀70年代美國、英國等紡織大國的水平相當。自2003年開始,中國紡織工業加工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根據中國工程院的調研結果,中國勞動力成本比東南亞等國成本高出2~4倍。以印度為例,2009年印度30余邦紡織勞動力加工成本是我國平均水平的38%,是沿海地區的25%。中國紡織工業的低成本優勢已經受到嚴重沖擊。根據國家規劃,“十二五”期間最低工資水平要實現翻番,可見紡織行業勞動力成本還將大幅增長。
數量與質量并重
記者:原料緊缺問題已經引起業內高度關注,“十二五”規劃中也多有涉及。您認為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
姚穆:在天然纖維方面,要把握不與糧食爭地這一根本原則,盡量減少耕地使用面積,可以用鹽堿地、荒灘地、山坡地�;w行業則要利用海洋、森林、農副廢棄產品等廣闊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可再生、可循環、可降解、對環境友好的生物質資源,同時加大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