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年產3000噸原絲、1500噸碳纖維的生產裝置,眼下正在中石化上海化工有限公司緊張建設、試車,到2013年底整個工程投產后,一批可連續穩定生產的高品質碳纖維將投放國內市場,打破國外優質碳纖維的壟斷形勢。這是復旦大學高分子科研小組與上海石化科研團隊在碳纖維研究和產業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方面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碳纖維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08年2月,復旦大學與中石化上海化工有限公司簽訂了《碳纖維研究》合作協議書,成立了上海石化-復旦大學碳纖維研究課題組,開始在碳纖維研究方面的合作。復旦大學楊玉良院士和上海石化張建平副總經理任課題組組長。該項目先后列入科技部863和973攻關項目。
在充分了解我國碳纖維發展面對的瓶頸問題之后,課題組采取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總體思路。楊玉良帶領的研究團隊擁有近十年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方面問題所積累的經驗基礎,以及長于高分子聚合反應等研究以及基礎理論分析和計算、模擬等優勢。他們將PAN基碳纖維研制、產業化鏈條上各環節存在的難題通過閱讀文獻和理論計算,抽提出一系列關鍵的科學問題,從理論上理清作為碳纖維材料的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再有的放矢地輔以必要的關鍵性實驗。這一科研路徑選擇,完全避免了以往碳纖維研制中過多依靠隨機性試驗的彎路,大大節省了研發時間和資金投入。
經過三年多復旦大學碳纖維項目課題攻關組與上海石化腈綸部的相關研究人員多次交流及合作,項目目前進展順利。今年3月17日,中石化第一次打通原絲到碳絲生產的全流程,產出滿卷5000米/卷的碳纖維,強度和模量均明顯超過了日本T300級水平。
該成果采用獨特的硫氰酸鈉法路線,而不是此前國際上普遍認定的惟一正確路線亞砜法。與亞砜法相比,硫氰酸鈉法污染明顯小,成本相對低。這還意味著,我國擁有該工藝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不會在擴大生產規模后因為沿用某些國外專利工藝而引起質疑和紛爭。
產學研合作要做到無縫銜接
如何將科研單位的實驗室理論成果轉化為工業生產,是一個中外科研體制中都會遇到的重要問題。課題組將與中石化之間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概括為:首先以基礎理論作為先導,將工藝路線上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提煉;采用理論、計算結合適當的實驗,從源頭上搞清楚其中的基礎問題,知其所以然,以便可以舉一反三;科研人員與企業必須做到全程密切商榷研討,實驗室成果可以直接“指揮”企業生產,促成工程化實踐的改進和即時互動調整。
課題負責人楊玉良認為,其關鍵在于政產學研用的結合,能否形成一種無縫銜接的運作機制。把人才培養和創新結合起來,通過項目合作的基礎研究、生產開發、生產一線緊密結合,使得處在各個階段的人員都得到更全面的培養,是中石化與課題組十多年間“合作愉快”、并被中石化方面稱為“完美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3年底整個工程建設將完成。屆時,國外優質碳纖維在國內的壟斷將被打破,國家在航空航天、國防軍事和商用大飛機等領域多年面對的材料困擾,可以部分地得到解決,這不啻為一個國內科研與產業劃時代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