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另一種結構性變化也使全球石油市場發生改變:應急石油儲備的建立。1973年,為應對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禁運,總部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署宣告成立,該機構最初扮演的角色是在石油供應出現緊急情況時協調成員國之間的行動。目前,每個國際能源署成員國都必須保有相當于上一年至少90天凈進口量的石油儲備。
1973年,工業化國家缺乏這些石油儲備以及如何在危機期間加以利用的知識。目前,大約42億桶石油儲備以及1973年以來在管理石油危機方面形成的規則、準則和經驗使全球石油市場發生根本性轉變。此外,各國也可以單獨動用自己的石油儲備,從而使擁有7.25億桶石油儲備的美國在應對石油供應中斷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1979年伊朗革命期間,華盛頓在戰略上沒有做好利用軍事手段保護波斯灣石油供應的準備。美國在附近沒有駐軍設施,所以向該地區投放力量困難重重。自那時起,美國不斷發展預防和應對石油供應面臨的嚴重威脅和石油供應嚴重中斷所需的軍事聯盟和基地結構。地區政治的這種結構性變化推動了戰略石油儲備概念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