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標準缺失
就在酒鬼酒含有塑化劑消息見諸媒體之后,中國酒業協會、質監部門先后表示,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所有國產白酒中或多或少都含有塑化劑成分。
酒鬼酒也趁機宣稱:“部分國產白酒和進口蒸餾酒樣品存在塑化劑成分,并非酒鬼一家;酒鬼酒所含比例,日飲酒一斤不影響健康。”
然而這些并不能逃過網友雪亮的眼睛。“TV哇哇”說:“酒鬼酒負責人說,整個白酒行業釀酒過程中不需要添加塑化劑來多釀酒,同時,中酒協承認白酒基本都含塑化劑,正在研究白酒塑化劑含量標準限定,你說你們說話到底靠不靠譜?加塑化劑是為了讓白酒掛杯有賣相,我說明白了吧?”
“所謂的掛杯神馬都是浮云,喝酒要用合適的杯子。而會喝酒的人不用看這些。消費者悲催呀,告訴你們這些‘掛杯’常識的,都是有目的的。”網友“桂豐被注冊了”恍然大悟。
塑化劑進入公眾視野要追溯到2011年5月以前的臺灣塑化劑事件。在那次令人震驚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臺灣生產的數百種食品被檢測出塑化劑污染。
塑化劑也叫增塑劑,臺灣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之后,衛生部將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列為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并設定了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劑中的臨時限量。
然而,就是這種被衛生部列為“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在白酒行業檢驗的國家標準里,卻并未出現。
“國內目前確實沒有針對白酒中塑化劑殘留量的正式標準,這是一個漏洞。”北京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授李可基對媒體表示。
網友“逸民loveli”無奈地說道:“呵呵,普通路人表示當時那個危機公關十分用力地在推卸責任,特別是強調符合國家標準那段,潛臺詞是,國家沒規定這塊,我就不存在超不超標危不危害的問題……”
一場做空白酒的陰謀?
在消費者大聲討伐白酒行業潛規則的同時,更多人聞到了越來越濃的“資本陰謀”氣息。
網友“山谷小溪zyj444”道:“每個行業都有潛規則,白酒當然不例外,塑化劑早已存在的問題突然被揭露就不會那么簡單,而且只選中酒鬼酒。暴露與不暴露誰說了算?誰有能力導演這一切?”
“我也覺得,因為現在正當酒鬼酒股價最高的時候,怎么會突然傳出這種消息?一所臺灣大學沒事無聊會拿內地的酒去化驗?”網友“TOXIC蘑”同樣猜測。
眾人迷惑之時,《中國經營報》發出報道,稱一位資深投資人士日前表示,早在今年8月份就有風聲說11月份酒鬼酒將出大事,當時就有做空白酒的傳聞,還有人直接公開尋求要“融券白酒”。
另有長期關注白酒行業投資人士稱,之所以酒鬼酒會被選中,是因其危機公關能力比較差,盤子比較小。
而酒鬼酒半年報因業績增幅較大,三季度市場已傳出業績造假風波,有“污點”嫌疑。
11月23日,酒鬼酒復牌即封死跌停板,報42.82元,創逾5個月新低。以總股本計算,總市值蒸發15.5億元。
也有記者走訪多家超市發現,酒鬼酒相關產品已難覓其蹤影,而其他知名品牌銷量和平日里相比,銷售情況保持平穩態勢,暫未受塑化劑風波影響。
網友“北京概念企業策劃有限公司”發問:“這難道不奇怪嗎?為什么只有酒鬼酒被指責?不像一個設計周密的圈套嗎?”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韓復齡則發微博稱:“酒鬼酒:做空機構的替死鬼!”
即使真是資本市場陰謀一場,身為消費者的網友們依然感到欣慰。網友“天使文刀”直言:“期待更多這樣的做空!逼迫企業不做假賬!逼迫企業真正地尊重投資者!逼迫市場把那些弄虛作假的壞企業徹底趕出資本市場!”
網友“一塊二毛”調侃道:“白酒業垮了,中國人的健康就又多了一份保障,人均期望壽命有望再創新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