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酒用的塑料或是元兇
2011年臺灣塑化劑風波之后,我國衛生部明令禁止將塑化劑當添加劑加入食品當中。這些超標的塑化劑是怎么跑到酒里的呢?江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教授蔣平平稱,“是因為塑化劑的遷移,而不是添加。”
對于市面上“添加”塑化劑讓白酒看起來更粘稠濃香的說法,蔣平平稱,“目前沒有研究表明塑化劑能夠改變酒的形態,不能貿然判定兩者有關系”。他表示,造酒工藝中,酒泵、輸酒管、封酒缸的塑料布,以及酒瓶子塑料包裝、內蓋上的塑料等,具有塑化劑作為助劑的塑料制品,都有可能成為塑化劑遷移到酒里的元兇。
“時間越長,塑化劑含量越高。”蔣平平補充,“有時候放置一個月,成分濃度未必能夠檢測出來。中國人崇尚酒是陳的香,放置一到五年,就會顯現出塑化劑濃度增加的情況。這也是目前檢測出越高端白酒塑化劑含量越高的原因。”
塑化劑遷移可否避免?
進口乳膠管安全但昂貴
在造酒工藝中,這些塑料制品的使用無可避免,這是否意味著塑化劑的遷移,也不可避免呢?
蔣平平告訴記者,國外有一種進口的乳膠管,用于連接酒泵做進出輸酒,使用的聚四氟乙烯幾乎能夠避免這一狀況發生,但價格昂貴。以一寸口徑的管道為例,一米的價格就要幾百塊甚至一千塊,而國內產的乳膠管價格低廉,只是幾十甚至幾百分之一,有塑化劑作為助劑,時間久了就會發生塑化劑遷移。
然而由于企業考慮到成本,使用國產乳膠管的情況比較多,因此造成此次檢驗集體超標。蔣平平稱,之前自己也沒有引起警惕,一如既往品酒,最近發生塑化劑風波之后,業內探討原因,才發現遷移這一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