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沒有市場?
安信證券分析師譚志勇指出,推廣難主要還是成本問題。“關鍵是(可降解塑料袋)賣得太貴,如果沒有國家法規強制執行,不會有人用這個東西。超市里一個塑料袋1角錢,但可降解塑料袋可能要賣5角錢以上,消費者是不愿意花這個錢的。”
面對比普通塑料高的成本和缺乏強制性推廣的政策,國內降解塑料企業只能紛紛尋找出口。
據翁云宣介紹,2011年中國降解塑料袋(這里指的是完全可生物分解塑料)產能在10萬噸以上(如果是光降解塑料和氧化降解塑料,其生產工藝和傳統塑料一樣),基本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但因為成本問題,目前國內應用很少。
“中國每年消耗的塑料購物袋約40萬-60萬噸,降解塑料袋用量不到5%,生物分解塑料袋主要是出口為主。”翁云宣說。
據翁云宣介紹,現在,美國基本上使用普通降解塑料袋和紙袋。1980年代末紐約市開始對生產生物降解塑料的廠家給予補貼。1996年,美國政府設置了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鼓勵發展生物塑料產業。2002年起,美國要求每一個聯邦機構都必須制定使用生物塑料的計劃。
“美國現在朝著生物基方向發展,強調堆肥效果。”翁云宣說。
成本和利潤前景讓中國企業搖擺不定。
“齊翔騰達一開始計劃募集20億元發展可降解塑料,后來取消了,(股東)覺得前景不怎么好,決定不做了。”譚志勇說。
譚志勇指出,推廣難主要還是成本問題。“關鍵是(可降解塑料袋)賣得太貴,如果沒有國家法規強制執行,不會有人用這個東西。超市里一個塑料袋1角錢,但可降解塑料袋可能要賣5角錢以上,消費者是不愿意花這個錢的。”
據翁云宣介紹,普通塑料中,聚乙烯的價格在12000元/噸左右,可生物分解塑料的成本隨原料不同而不同,一般的,完全生物分解塑料袋成本是同規格聚乙烯塑料袋的2-4倍,成本跟原料種類、加工工藝等相關。
譚志勇說,在國外,如果要使用不可降解塑料,需要征收特別的費用,“國內因為沒人用,國外是強制性使用,那就有市場了。”
據尚普咨詢發布的《2011年中國生物降解塑料市場分析及投資趨勢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歐洲和美國等地生物降解塑料消費量已超過300萬噸,但目前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產能僅80萬噸,全球市場對生物降解塑料的需求缺口巨大。
突破口:垃圾分類
上海、杭州、廣州和南京等城市都已出臺了垃圾分類的相關規定。金發科技董事會秘書寧紅濤稱,“我們已經全面進入廣州的垃圾分類工作中,目前60%的市場份額都是金發科技的。廣州一年需要使用10萬噸的可降解塑料,肯定會率先啟動降解塑料市場。”
當下中國正在加緊推行垃圾分類試點,上海、杭州、廣州和南京等城市都出臺了相關規定。伴隨垃圾分類而受重視的有機垃圾堆肥化處理,或為可降解塑料袋打開國內市場的大門。
“現在試點社區的可降解塑料袋發放是免費的,不過這只是過渡性政策,是鼓勵居民對垃圾進行分類。”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環衛管理處副處長顧育新說。
在廣州,部分生產降解塑料的企業已嘗到了甜頭,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發科技,600143)便分到了一塊蛋糕。
2011年10月,金發科技珠海萬通年產3萬噸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聚酯生產項目PBS投產。金發科技董事會秘書寧紅濤透露,珠海萬通二期年產9萬噸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聚酯正在建設中。
“我們已經全面進入廣州的垃圾分類工作中,目前60%的市場份額都是金發科技的。廣州一年需要使用10萬噸的可降解塑料,肯定會率先啟動降解塑料市場。”寧紅濤稱,政府向企業采購生物降解塑料袋,然后免費發放,有了政策支持,未來的市場會變大。
“(降解塑料袋的)市場前景很好。”前述齊翔騰達內部人士稱,未來還是看好降解塑料業務,公司還要做進一步論證。
據悉,廣州垃圾試點主要采用三大模式,即“廚余垃圾專袋投放”模式、“垃圾不落地”模式和“垃圾按袋計量收費”模式。
Daniel Hebert認為,廣州的試點項目帶有示范性質,成功后模式可以復制。據Daniel Hebert介紹,巴斯夫正與廣東的合作伙伴合作,參與到廣州垃圾分類的項目中。
翁云宣建議,可結合一些發達城市立法推進垃圾分類的工作,逐漸推廣生物降解塑料袋。
“現在可降解塑料的市場主要在國外,意大利已開始實施禁塑令,法國、芬蘭等國家由于經濟危機推遲了原本定于今年6月份實施的禁塑令,我們正在推進國內市場的開發。”寧紅濤說,國內降解塑料市場需要培育,垃圾分類對降解塑料袋的推廣而言,是個非常好的機遇。
對于可降解塑料袋成本較高的問題,寧紅濤說,盡管一個可降解塑料袋價格比普通塑料袋高50%,但對于一個城市來說,綜合處理垃圾的成本降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