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茅山,是江蘇著名的革命老區,茅山郭莊從事塑膠玩偶的企業共有17家,全行業直接從業人數近3000人,年出口量近400萬件,年銷售總額超過一億元人民幣。塑膠玩偶是茅山地區的一項特色產業;出口塑膠玩偶是當地群眾致富的主要方式之一。
盡管制造玩偶不需要很高的科技含量,但是,國際市場對它的安全要求很高,特別是玩偶制造過程中,其塑膠部件必須使用大量塑化劑,主要用于促進玩偶的塑膠部件定型,用量占總材料用量的30%左右。由于塑化劑品種多,不同類別的塑化劑因其品質不同,產生的后果也不同,尤其是塑膠玩偶使用者是兒童,對其質量安全要求更高。因此,加強出口塑膠玩偶增塑過程的監管、確保出口塑膠玩偶增塑安全非常重要。
針對出口玩偶的高風險問題,鎮江檢驗檢疫局認真研究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的專項檢驗監管對策,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監管經驗,構建塑化劑“三防兩控”監管體系,2010以來,未發生一起塑化劑超標質量問題。
塑化劑:如何監管有點難
近年來,塑化劑時不時在人們的生活中掀起一些波瀾。2011年5月,臺灣衛生部門通報了在食品添加劑中非法添加可致癌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事件。在臺灣引起軒然大波,被稱為臺灣近30年來最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2012年,不甘寂寞的塑化劑再一次攪亂人們的飲酒興致。11月,酒鬼酒引爆中國白酒塑化劑事件,“酒中有鬼、塑化劑超標260%、毒性超三聚氰胺20倍”這類詞語充斥著公眾的視覺和聽覺,塑化劑陰霾又一次引起了公眾的恐慌,人們談“塑”色變,僅11個交易日白酒業股票市值就蒸發掉1009億元。
在玩偶企業,同樣遭到塑化劑的侵擾。2010年1月1日至2月19日,不到兩個月的短短時間,歐盟就5次因鄰苯二甲酸酯超標召回塑膠玩偶。2009年11月,鎮江地區一批出口歐盟的塑膠玩偶因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含量超過歐盟REACH法規的要求被通報召回。生活中,許多地方離不開塑化劑。人們感嘆:塑化劑,想說愛你還真的不容易。
塑化劑,學名叫增塑劑。各類媒體報道的塑化劑實際上是DINP、DEHP、DNOP、DMP、DBP、DEP等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增塑劑。尤其在PVC軟制品(軟質人造革、玩具等)領域,由于鄰苯二甲酸酯具有使增塑制品彈性良好、耐久性和成本低等優勢,受到企業青睞。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和對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研究的深入,發現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對人體的生殖系統、免疫系統、消化系統有毒害作用,如損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由于幼兒正處于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發育期,其對嬰兒和兒童的潛在危害會更大,可能造成兒童性別錯亂,長期大量攝取還會致癌。
1999年12月,歐盟發布“臨時禁令”,禁止銷售供3歲以下兒童使用的、放入口中的含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的聚氯乙烯軟塑料玩具及能被放入口中的兒童用品。2005年12月14日歐盟議會和理事會正式通過了2005/84/EC指令,要求所有玩具及育兒物品中六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的含量不得超過0.1%。2008年,美國發布《消費品改進法》明確規定玩具產品中的鄰苯二甲酸酯含量不得超過0.1%。之后,日本、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等國紛紛跟進,對兒童玩具中的鄰苯二甲酸酯含量進行限制。從最初受限的3歲以下放入口中的玩具擴展為12周歲以下所有玩具及兒童護理用品,限量從每個項目小于0.1%加嚴至總項目小于0.1%。各國政府監管機構還加大了檢查力度。據統計,歐盟REPAX系統和美國CPSC通報的不合格玩具產品中,鄰苯二甲酸酯超標是玩具化學不合格的首要原因。
增塑劑的種類多達百余種,令人欣慰的是,并非所有增塑劑都對人體有毒有害,例如,乙酰基檸檬酸三正丁酯(ATBC)就是各國公認的無毒增塑劑。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安全衛生的增塑劑將越來越多。
2009年11月,鎮江地區發生一起因出口歐盟的塑膠玩偶因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含量超標事件后,該局采取系列措施,加強使用出口玩具使用塑化劑的科學防控。
該局檢驗人員深入企業一線,對塑膠玩偶行業及其供應鏈進行全面分析。發現存在不少監管難點:一是對塑膠部件企業不能直接監管。鎮江地區的塑膠玩偶企業自身并不生產塑膠部件,都是從塑膠部件生產企業采購。而塑膠部件企業又不在鎮江報檢,很難對其直接監管。二是塑膠玩偶企業自檢能力較弱。鄰苯二甲酸酯無色無味,企業質檢人員無法通過感官辨別鄰苯二甲酸酯。如果用儀器檢測鄰苯二甲酸酯不但成本高,而且時間長。如果采用輸美陶瓷鉛鎘溶出量那樣批批檢測,又會增加企業成本,延長出口時間。三是塑膠部件的生產裝置易受鄰苯二甲酸酯的污染。工作人員在檢驗中發現,并不是所有塑膠部件都禁限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一些塑膠部件生產企業普遍存在著含鄰苯二甲酸酯塑膠部件與不含鄰苯二甲酸酯塑膠部件交替或混合生產的現象,因此,生產裝置極易受到鄰苯二甲酸酯的污染。2010年,該局對一家企業出口玩偶首件鑒定送檢的塑膠部件中檢出DEHP含量超標,達到了0.439%。經調查發現,原來是生產過程中混料容器在接觸過鄰苯二甲酸酯后,未經徹底清洗直接用于生產出口歐盟的塑膠部件,導致混入了微量鄰苯二甲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