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 吐故納新迎新機
外資企業進入中國以及國內大企業加大投資力度,是產業用紡織品調整產業結構的直接引擎。《規劃》中,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結構調整目標是,到“十二五”末期培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銷售規模超過50億元的骨干企業3~5家,銷售規模超過100億元的產業集群3~5家,形成東中西部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
目前的情況是,產業用紡織品企業數量多,但多是中小企業,對完整產業鏈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少。李陵申說,調整結構就是要吐故納新,用龍頭企業的示范效應帶動行業向前發展。但是,他也強調,調整結構不是要實現結構的絕對優化。從市場需求看,量大面廣的終端產品應該是常態分布的,產業鏈必須“大小結合”,有高端產品、高端企業,但也不排斥擁有關鍵使用功能的低端產品。
對于企業而言,《規劃》的發布會帶來三大機遇:第一是市場機遇。六大重點領域涵蓋的醫療、汽車、過濾、分離、土工、防護等具體應用方都有強大的需求,市場潛力巨大。第二是戰略機遇。在任何時期、任何國家,政府層面的產業推動都會促成產業的快速發展。與環保、健康、安全息息相關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完全符合當下的時代主題,“十二五”當然是行業發展的最佳戰略機遇期。第三是發展機遇。產業集中度不高的現狀蘊含著很多投資發展機會,對生產優質產品的優質企業來說,“產能過剩”的局面不會出現,發展空間巨大。
協會工作 未來服務更落地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為推動行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李陵申介紹,“十二五”期間,協會要將服務職能更加落地。
標準體系建設是一項重要任務,新型產品要制定標準,落后的標準要修訂,不完善標準要補充。讓標準與國際接軌是提升競爭能力的手段之一。
產業用紡織品的下游用戶跨越眾多領域,建立良好的跨部門銜接機制方能讓產品與市場有效對接。協會將繼續通過展會、論壇等與下游行業溝通,甚至促成行業企業與用戶企業對接,通過服務為企業創造價值。
“差別化服務”是協會一直推行的理念。協會的會員企業不是按照規模的“大”或“小”,也不是按照發展的“好”或“不好”來區分,而是按照對協會服務需求的不同來區分。對產業集群,協會則是重點服務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知識外溢帶動整個集群的發展。
《規劃》提出要解決關鍵共性技術,“共性”也因為應用領域的不同而分門別類。協會設立了重點領域的分會,組成人員是各個領域的專家或企業家,進行更多技術層面的交流,避免出現“外行管理內行”的局面。
同時,李陵申說,協會還是個年輕的機構,大部分工作人員都很年輕,充滿活力和創造性,但也有對行業經驗欠缺的不足,對此,他要求大家加強學習,自己先將專業學好才能更好地服務行業。
“創新沒有那么高深,今天跟昨天不一樣,明天跟今天不一樣,就是創新。”這是李陵申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