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后的廢橡膠、輪胎、塑料等舊物品竟還可以重新進行提煉,裂解成燃料油、燃氣、鐵絲和炭黑。青科大教授與濟南一家公司合作研究完成的對廢橡膠塑料的裂解和循環利用剛剛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月16日,剛從北京領完獎的青科大教授汪傳生一抵達青島,記者就聯系上他,據介紹,該項研究成果已經研制5年多,現已將這一成果成功實現了產業化,目前已累計處理廢舊橡膠16萬余噸,廢塑料10余萬噸,實現產值16億元。
廢舊輪胎變油和鐵絲
“這個項目屬于循環經濟及節能減排領域,就是將廢舊的輪胎、橡膠裂解油化,最后得到高品質的燃料油、燃氣、還有鐵絲和炭黑。”16日下午,記者聯系到青島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教授汪傳生時,他剛從北京參加完2011年度全國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獎儀式。
汪傳生說,目前廢塑料處理方法主要以回收再生為主的循環利用方式和以焚燒、裂解為主,“焚燒可以回收能源,但會產生嚴重的二次污染;裂解能實現資源再生,又可以解決污染問題,是最理想的、最科學合理的處理方式。”因此汪傳生和他的團隊主要在裂解處理方式上下工夫,從2004年就開始與濟南友邦恒譽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啟動了“工業連續化廢橡膠廢塑料低溫裂解資源化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項目,并最終取得成功,將廢橡膠廢塑料裂解成燃料油。
“所謂廢橡膠廢塑料裂解資源化利用,就是在一定的溫度、壓力及催化劑等條件下,將廢橡膠廢塑料裂解成油、可燃氣及炭黑、鋼絲等可以再利用的產品的過程。”按汪傳生所講的,廢輪胎不僅可以再生,并且可以一下產生出4種“寶貝”。
已實現產值16億元
汪傳生說,這一科研項目已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9項,PCT國際保護11項,并成功地將自主創新技術成果實現了產業化,分別于2002年、2007年研制成功并出口第一條廢橡膠、廢塑料工業連續化低溫裂解生產線,現已分別生產和銷售廢橡膠、廢塑料裂解生產線16條、10條,不僅在國內運用,還銷往了國外,包括德國、澳大利亞等,連他們都對這一技術夸贊不已。
“我們這項技術是世界上同類技術覆蓋面最廣的項目,已經累計處理廢橡膠16萬余噸,廢塑料10余萬噸,累計實現產值16億元,經濟效益顯著,推廣應用前景也十分廣闊。”汪傳生不無驕傲地說。
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
據介紹,我國廢橡膠廢塑料的產生量由2005年500萬噸,增加到2010年1700多萬噸,占到了固體廢棄物總量的15%左右。“以廢橡膠為代表的黑色垃圾和以廢塑料為代表的白色垃圾,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如不進行有效的處理也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汪教授說,因此他一直在努力探尋如何將這些廢橡膠廢塑料高效無污染資源化利用。汪教授說,廢橡膠塑料轉化項目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他們的項目在裂解技術、裂解裝備及裂解氣、煙氣回用及凈化處理技術及裝備方面都有較大的技術創新,其主要創新技術及裝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項目應用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