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積極應對國內外嚴峻的經濟形勢,堅持調結構、轉方式,著力推進“五個進一步”(即進一步推進外貿轉型、進一步推動制造業升級、進一步提高時尚產業運作水平、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總部建設),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超額完成了預算目標,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0%以上;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0%;進出口達50億美元,同比增長20%,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
上海紡織集團能夠取得如此業績并非一年之功,而是近年來堅持轉型發展、厚積薄發的結果。上海紡織集團自2004年底開始實施戰略轉型,堅持“科技與時尚”的發展理念,主動調結構、轉方式、強管理、求發展,為集團健康、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基礎,也為2011年的突破創造了條件。
■從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轉型
上海紡織集團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結構調整后認識到,紡織制造業不轉型就不能生存,更不能發展。為此,集團明確了“順應大勢、以退為進”和“保留精華、集中做優”的發展方針。
一是發展重點的轉變。改變粗放經營的模式,著力推動制造業向科技紡織、綠色紡織、高附加值紡織轉型,形成了與國家產業政策匹配、與城市發展合拍的高端紡織的雛形。重點發展汽車內飾等產業用紡織品,不斷提高研發能力,在產品創新上下功夫,成為奔馳、寶馬、菲斯克·卡瑪跑車等高檔轎車的配套商,搶占了產品檔次的制高點;船布、沼氣膜結構等高毛利產品的比重不斷增加,在國內膜結構和柔性復合材料研發和生產領域占據了龍頭地位。積極培育新型功能性化纖,投資興建的特安綸和里奧公司成為世界唯一一家生產芳砜綸纖維和Lyocell竹纖維的企業,打破了國外大公司的技術壟斷;葆萊纖維派絲特系列開發了羊毛混紡的粗紡面料和派絲特、莫代爾、粘膠混紡的針織面料以及打底衫、保暖內衣等針織產品,在廣交會、華交會上受到了客戶青睞;多功能納米復合阻燃聚酯纖維、咖啡纖維、保暖升溫纖維等新型差別化纖維產品的開發成功,使企業的贏利水平進一步增強。
二是發展空間的轉變。推動企業向市郊、周邊地區拓展,采用新建、投資增能、改造升級和易地升級及產業鏈構建等方法,建成了金山園區、奉賢園區等一批有技術含量、有效益、代表高端紡織形象的制造基地,建成了上海紡織產業大豐園區一期項目和二期項目。
三是贏利模式的轉變。積極轉變經營模式,加快傳統紡織企業向服務商轉型。申安紡織公司采用國內外新型纖維,協助客戶設計產品,同時主動研發新產品,向高端客戶推薦,引導紗線和面料潮流,完成了從單純的制造商、供貨商向服務商的轉變。
■從制造業為主向現代服務業轉型
上海紡織集團努力打造與上海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現代紡織服務業,推動集團產業重心由制造業向后續服務價值鏈延伸,逐步實現從紡織制造業為主向國際貿易、品牌營銷和時尚產業等生產型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轉型,集團服務業比重目前已提高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