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多年來,紡織工業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規劃》是如何定位紡織工業在我國經濟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的?
工信部:如何定位紡織工業的發展,是規劃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競爭力不斷提高,在國內繁榮市場、吸納就業、加快城鎮化進程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際上也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行業。2010年,我國紡織纖維加工量4130萬噸,占到全球50%以上;紡織品服裝出口2065億美元,占到全球同類貿易的30%以上;全行業就業2000萬人。紡織工業在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的同時,長期發展中積累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以及對外界環境變化不適應等問題也日益顯現,突出表現在創新能力不足,研發設計和營銷能力弱,產業結構、區域結構不合理,部分行業同質化競爭現象比較嚴重等。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紡織工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由大變強的重要時期。“十二五”時期紡織工業有發展的機遇,但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也更加復雜。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增加,需求低迷將成常態,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面臨發達國家在高端領域的控制和發展中國家在中低端領域低成本競爭的雙重擠壓。從國內看,成本上漲、資源、環境等要素約束成為重要挑戰。
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給紡織工業明確地位,提出了紡織工業是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
我們認為,紡織工業在我國經濟社會中的重要性,在今后一個時期還可以從“民生保障、發展潛力、文化建設”三個層面得到體現:從民生角度看,紡織工業是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的永恒產業,中國有13億人口的市場,中國人的穿衣問題應該依靠自己解決,同時紡織工業仍是吸納就業的重要行業;從發展潛力看,紡織工業是新技術應用密集的行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技術纖維、產業用紡織品應用范圍廣闊;從發展文化產業的角度看,紡織產品尤其服裝服飾是引領時尚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播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紡織工業發展在我國有基礎、有潛力、更有必要。但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紡織工業的轉型升級,在更高水平上實現紡織工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