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16日,香港國際春季成衣及時裝材料展(Interstoff Asia Essential)與春天相約而至。本屆展會以豐富多樣的時尚風格面料產品,以國際化的視角同時立足于亞太區的需求,為買家提供了“一站式采購平臺”。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緩慢的環境下,以環保、可持續發展、多功能性等為核心主題的時尚展品,成為本屆展會最鮮明而富有特色的潮流導向。
在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的支持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CNTAC)、臺灣紡拓會(TTF)、香港理工大學設立了新科技展區,以互動形式展示了全新的紡織原材料、面料及成衣制品,推出在紡紗、織造、后整理工藝上的新技術、創意設計及產業化應用技術評估。在“環保邁向時尚”和“功能喜遇時尚”兩大主題展區,大量的環保、低能耗、功能性面料的研發成果與推廣成為本次面料展趨勢發布的亮點。
形狀記憶整理織物
羊毛針織物在未經形狀記憶整理時,在經過40℃水洗和滾筒烘干一次后,會產生嚴重的變形收縮。在經過形狀記憶整理工序后,可耐受標準的40℃水洗及滾筒烘干5次,仍可保持良好的織物尺寸穩定性。
同樣,經過形狀記憶整理的棉織物,在標準40℃水洗和60℃滾筒烘干一次后,可保持織物良好的形態和尺寸穩定。
濺射鍍技術賦予紡織品金屬光澤
香港理工大學展示了利用濺射鍍技術處理的具有裝飾性與功能性的紡織品。該項目的研究是應用濺射鍍技術,把合金材料以薄膜的形態覆蓋在織物表面,涉及前處理、濺射鍍和后整理的一系列工序。項目開發和優化了濺射鍍處理紡織面料的設計與應用技術,并對應用該項新技術在高檔紡織服飾和裝飾產品的應用前景作了市場評估,可廣泛應用于高檔服裝面料,賦予面料淡雅的金屬光澤效果。
聚酯瓶回收再生紗線技術
臺灣紡織業經過60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生態保護與節省能源及資源的行業發展模式,并且以生產對環境友好的功能性紡織品為特點,技術水平全球領先。將生活中廢棄的聚酯飲料瓶進行回收再利用,經過切片、紡絲、織造等工藝,再生加工為保暖、耐用的紡織品和服裝。因這種再生紡織品不進行染色,且原料是回收循環再利用,因此具有明顯的低能耗、環保、節能特性,目前產品已經實現產業化。截至2012年1月的統計顯示,臺灣地區共回收使用聚酯瓶1.878億個,加工過程中節省的石油為97663升,減排的二氧化碳為4732.887噸,節約水資源1664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