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一種以四根有色纖維為主體的全新生產工藝在河南新鄉白鷺化纖集團裝車。經過一年多的生產,集團總工對新工藝創造的效益非常滿意。
該工藝名為“有色粘膠短纖維”,巧妙運用了成組技術,研發人是中原工學院副教授鄭瑾。
該校管理學教授方潤生一直在關注鄭瑾的這項新工藝,并對其從技術創新的視角進行了提煉和總結。
目前,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成組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方潤生正從成組技術內涵式擴展的視角,讓低碳經濟從中受益。
源頭染色的啟示
一堆零件,尺寸、形狀和功能各不相同,猛一看雜亂無章,要逐一加工起來,肯定相當麻煩。
不過,仔細觀察后就會發現,這些零件可按尺寸、形狀和功能進行分組,然后按組進行加工。這樣一來,既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益。
這個過程應用的就是成組技術。
成組技術利用了事物間的某種相似性,按照一定準則分類成組,對同組事物采用同一方法進行處理,由前蘇聯學者米特洛萬諾夫創立。
傳統工藝生產1噸染色布或染色紗通常需要消耗100噸水、500度電、6立方蒸汽,而鄭瑾的工藝僅需0.2噸水、5度電,不耗費蒸汽,不產生污水。
對全國200余萬噸粘膠短纖維產能來說,該工藝的社會價值、環保效益將不可估量。
鄭瑾的創新在于,從粘膠纖維的生產源頭開始染色,根據成組技術的模塊化方法,生產四種單色的粘膠短纖維,代替傳統的白色粘膠短纖維。然后將四種基色纖維按比例組合,在下游色紗企業生產出各種顏色的纖維,最后織布、制衣。
該工藝去掉了傳統的染色流程,既適合品種單一穩定、生產量大的粘膠纖維企業,也符合品種多、生產量小的下游色紗生產企業生產特點。而傳統上,兩者在顏色和產量上一直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