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市場上瘋狂的資金對涉“膠”話題股的炒作不遺余力,從東寶生物、青海明膠中撤離后便馬不停蹄介入另兩只與膠有關的股票。
21世紀網 近期市場關于“膠”的話題不斷,在洶涌的民意當中,A股涉“膠”上市公司遭遇“兩重天”般的待遇,風光者如東寶生物、青海明膠,失意者如通化金馬。隨著市場的繼續深挖,東寶生物、青海明膠也自高處雙雙落馬,4月26日,兩股飛流直下,前期介入資金大量出逃,東寶生物甚至封于跌停。正當此時,另兩只涉“膠”股的表現令市場驚奇,一為海南橡膠,另一為回天膠業。
26日午后,早間走勢平平的海南橡膠與回天膠業突然放量拉升,不到半個小時便封于漲停板。
有人猜測,市場上瘋狂的資金對涉“膠”話題股的炒作不遺余力,從東寶生物、青海明膠中撤離后便馬不停蹄介入另兩只與膠有關的股票。不排除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但是也要看到另外一些不同的“信號”。
新加坡4月26日消息,天然橡膠生產國協會(ANRPC)表示,今年全球天然橡膠產量預期達到1030萬噸,較去年下滑0.1%,低于上月預估的1040萬噸,ANRPC稱由于季節性因素且價格下跌導致生產商減少割膠,第一季度全球天然橡膠供應下滑9.5%。
近幾年氣候狀況和天災逐漸成為影響大宗商品的重要因素,特別是農產品,橡膠也不例外。據了解,泰國北部地區旱災形勢不斷加劇,其中,程逸府今年受災縣多于往年,當地水源開始出現枯竭,蓄水水庫也開始見底。缺水民眾達2萬3000多戶,10萬余人受影響,當地政府不得不派出水車隊向民眾派水。
而在本月初,泰國新聞社就曾報道,泰國總理府叮囑農業部與內政部聯合監控有可能發生旱災問題的區域,并與內政部開會共同討論和分析部分府的災情,適時跟蹤解決問題。內閣會議還支持農業部提出的起草橡膠相關法案,以推動橡膠產業的發展,實現橡膠產業每年向國庫上交10000億泰銖的目標。
資料顯示,泰國從1991年起即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國和出口國。目前該國有600多萬人從事橡膠的生產、加工和貿易,占全國人口近1/10。種有橡膠200多萬公頃,橡膠產品主要有煙片膠、20號標準膠、5號恒粘標準膠和濃縮膠乳等,92%供出口,中國是其消費大國之一。
除此之外,國內的形勢也不容樂觀。我國云南已經連續三年冬季大旱,目前旱情仍有惡化趨勢。4月22日,農業干旱綜合監測結果表明,云南北部局部地區出現重旱。
另據最新消息,位于云南景洪縣境北部的勐養農場嚴令通知,由于持續干旱,旱情十分嚴重,膠樹光合作用產膠能力受到嚴重影響,特要求所有承包戶停止上崗割膠,待有效降雨后再行通知入割時間。
作為我國天然橡膠主產區之一,云南天膠產量占全國一半左右。此外,另一重要天然橡膠產銷國印度,今年也受到旱情影響。
全國農業干旱綜合檢測
據印度橡膠管理局的研究報告,受干旱氣候的影響,印度天然橡膠產量在未來數月將大幅下降,加之今年以來在印度投資建設的汽車和輪胎廠會加劇印度國內供給需求的不平衡,進而在長期上拉高該國的橡膠需求,進而影響世界橡膠價格,在長期上對橡膠價格形成利多。
根據海關統計表明,2012年1~3月,我國天然橡膠(包括膠乳)進口量48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2.4%;進口平均價格達到3338.4美元/噸,比上年同期(4633.0美元/噸)下降28.0%。3月,我國天然橡膠進口量為19萬噸,比上月增長26.7%;進口平均價格為3508.6美元/噸,比上月增長8.6%。
另據天然橡膠協會數據,2011年中國天然橡膠產量為70.69萬噸,表觀消費量為350.3萬噸,進口量為285.6萬噸,進口量占總消費量的81.5%,對國外進口存在較強的依存度。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干旱很難作為持久的炒作題材,但階段性炒作的可能性仍然較大。
橡膠期貨方面,隨著央行降準預期增強,加之云南干旱等利多題材的涌現,滬膠逐步由弱轉強,但整體依然運行于震蕩區間之內。主力1209合約本周開于27240元,最高至27385元,最低26650元,周末報收于27215元,較上周下跌15元,跌幅0.06%。目前歐債危機的演變仍為影響膠價走勢的最大風險因素。
相關個股方面,后續天然膠價格上漲存在較強的預期,將直接利好國內天然膠種植企業,海南橡膠占全國橡膠種植的近30%。而中化國際則于2008年成功收購新加坡GMG公司,從而間接擁有位于非洲、印尼等地的天然橡膠種植園,進入天然橡膠產業鏈的種植環節。
合成橡膠行業可能因此面臨利好,橡膠按原料可以分為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合成橡膠按用途又可分為通用型和特種型兩類,特種橡膠行業是技術壁壘很高的新興產業,開發和采用合適的特種合成橡膠來代替天然橡膠可以降低我國橡膠工業對國際天然橡膠市場的過分依賴。相關個股包括回天膠業、宏達新材等。
由于成本增加,輪胎、傳送帶等橡膠制品的利潤空間可能會受到擠壓。從目前公布的輪胎上市企業年報來看,除了黔輪胎去年凈利潤同比下降23.54%外,包括風神股份、S佳通、青島雙星在內的大部分輪胎企業均實現了50%左右的凈利潤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