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司通、大陸都在中國建設了輪胎試驗場,而中國本土輪胎企業雖有3家已開始運作,但迄今為止沒有一個輪胎試驗場建成,國內也沒有為輪胎行業服務的第三方公共試驗場。外資企業開始在中國測試輪胎性能,中國企業每年卻要花幾百萬元將產品拿到國外測試。為推動綠色輪胎產業化,讓測試手段的短板少拖輪胎行業的后腿,在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日前召開的輪胎試驗場籌備工作匯報研討會上,政府有關部門和輪胎企業一致表示,應采取由協會組織、企業參加、政府支持的模式加快推進輪胎試驗場的建設。
“兩只老虎”擋路
“推動綠色輪胎產業化是輪胎工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但目前中國輪胎工業一個繞不過的瓶頸就是沒有輪胎試驗場,嚴重阻礙了綠色輪胎新產品的研發和檢測。”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會長范仁德如是說。
輪胎試驗場的建設在我國醞釀了已近30年,國家還曾經為此專門立項,但都由于各種原因半途而廢,輪胎行業的試驗場夢想一直未能實現。
目前,全世界已建成使用的輪胎試驗場超過50個,其中90%為跨國輪胎公司所建。而且跨國公司已經在中國搶灘建設輪胎試驗場。日本普利司通公司于2007年底在江蘇宜興建成了中國首條真正意義上的輪胎測試跑道。德國大陸公司今年2月正式開放了其在黑龍江省黑河組建的冬季輪胎試驗場。另外,中國臺灣正新橡膠公司幾年前也建成了一個小型輪胎試驗場。
國內企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沒有土地和運營成本高這兩只攔路虎不除,輪胎試驗場難建成!
建設輪胎試驗場,面臨的困難不僅僅是投資問題,最難的是沒有土地。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董事長沈金榮說,他們一直想建設自己的輪胎試驗場,但就是沒有土地。目前像樣點的試驗場,一般都要1000畝以上。浙江省土地供應壓力大,而且國內的土地一般都要求有“畝產”,但輪胎試驗場根本沒有“產出”,很難要到地。
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世春說,國內輪胎企業和輪胎產品規格如此之多,試驗場應滿足同時多批次測試,才能有效益。如果每年測試不了多少輪胎,運營成本高,收費太高,企業還不如到國外去檢測。雙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岳春辰認為,輪胎試驗數據是企業的技術和商業秘密,必須由第三方機構經營,才可維持公平性。而且,建設輪胎行業公用的第三方試驗場,其公平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需要細化考慮,檢測費用也要公平。
三個項目開始啟動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建設輪胎試驗場的條件,建設輪胎試驗場的時機已經成熟。國內幾家有實力的輪胎企業目前均有意建設輪胎試驗場,且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玲瓏輪胎、賽輪股份3家已經開始實際運作,一些民間投資集團也非常看好這個項目。
據北橡院副院長馬良清介紹,其輪胎試驗場項目由北橡院牽頭,在國家橡膠輪胎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基礎上,征集與輪胎無關的投資方進行建設,作為國內第三方公共試驗場。該項目已在今年3月份發布公告,征集合作投資人,米其林、固特異等公司均表示將給予技術支持。同時,該項目已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初步批復,選址確定在江蘇省。
玲瓏輪胎公司投資的中亞輪胎試驗場4月6日在煙臺招遠濱海新區開工,一期先建設輪胎試驗區,預計明年建成,可對輪胎操控性、經濟性、舒適性等40多項性能指標進行實地監測和室內實驗。
賽輪股份已在膠州灣大橋出口加工區附近獲批180畝土地,在此啟動小型輪胎試驗場建設,計劃8月份可投入轎車胎檢測使用。
會企政府需要聯動
由于輪胎試驗場投資巨大,建設一個專業的輪胎試驗場大概要投資10億元,每年的運行維護費用也不菲,且土地難得,輪胎企業又迫切需要,因此與會輪胎企業均表示,最好的辦法是采取由協會組織、企業參加、政府支持的模式建設輪胎試驗場。具體來講,由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牽頭,組織國內輪胎企業入股,成立輪胎試驗場股份運營管理公司,實行市場化管理,服務全行業。
范仁德說,在今年2月工信部與歐盟共同主辦的中國—歐盟輪胎工業圓桌會議上,歐盟也建議中國采取企業、行業協會、政府三方面結合的模式來建設輪胎試驗場。
中國化工橡膠總公司總經理曹朝陽等老總也表示,建設輪胎試驗場僅靠行業力量是有限的,還要吁請政府有關部門支持。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在立項審批、環境影響評價、土地審批、建設資金和稅收優惠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力爭在最短時間內建成輪胎試驗場。而且,未來的運營模式,應該是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分離。
廣州市華南橡膠輪胎有限公司總經理黎繼榮和三角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魏楠則建議,試驗標準要形成國家標準,試驗場除了要獲得國家資質,還應該獲得國際上的互認。另外,汽車試驗場、輪胎試驗場要實現資源共享,避免浪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