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在“限塑令”執行的4年間,桂林市工商部門共查處、收繳不合格塑料袋近百萬個、一次性發泡飯盒50萬個。經過4年的努力,桂林市場上的不合格塑料袋有所減少,但仍未“消失”,農貿市場、批發市場等地仍可以看到劣質塑料袋的身影。
近日,桂林市工商局再次在全市范圍內進行了一次塑料袋專項大檢查,又查獲一批不合格的塑料袋。據了解,桂林市此次大檢查行動自今年6月開始,為期兩個月。工商執法人員前期深入各農貿市場、批發市場、超市等進行宣傳教育,督促大型商場、超市、商品交易市場建立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管理制度,同時塑料購物袋銷售企業要建立購銷臺賬制度,防止不合格塑料購物袋流入市場。自7月開始,行動進入全面清查階段。
環保塑料袋無銷路
記者采訪了解到,如今正規的超市、大型商場等執行“限塑令”的情況較好,大都不再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而是有償提供環保塑料袋。但在一些地方的農貿市場和小店鋪里情況卻不一樣,不合格的塑料袋仍有銷售。對此,一些小商販表示無奈。
在五里店果蔬批發市場,一家塑料袋批發門店的老板告訴記者說:“‘限塑令’的頒布只在最初的一段時間有過作用。當時為了響應政策,他的店里也進了一批符合標準的環保塑料袋,但這些塑料袋根本賣不動。人家大超市都是去廠子里專門訂制,我們這種店的顧客主要是零售商,他們批回去的塑料袋也是免費送,當然要買便宜的。”
另一家塑料袋批發店的店主也對記者說:“賣環保塑料袋沒賺頭。那種袋子很貴,賣不出就虧了,虧本的生意誰做啊?你要知道小攤小販用的塑料袋是不收費白送的,要是我們進那種環保袋,小攤小販還得管買菜的要錢,那誰還來買菜啊?”
無替代品令消費者抉擇困難
采訪中記者發現,“限塑令”實施以來,一部分市民的習慣發生了改變,例如,買菜時會自覺使用環保購物袋、布袋或菜籃子等代替一次性塑料袋。但仍有不少市民表示,如果真正杜絕塑料袋可能會“不方便”。
有消費者認為,“限塑令”難施行,原因在于食品和其他商品不同,蔬菜總會有水、肉會有油,用自帶的購物袋就很不方便。用環保袋吧,有時候買的菜才兩三塊錢,買個袋子就要2毛錢,相當不劃算。除非找到更好的替代品,才能真正讓塑料袋在菜市場消失。
還有消費者說,要嚴格控制塑料袋使用,就要發揮一下價格杠桿作用,如今農貿市場內使用的塑料袋都是幾分錢一個,價格低,很多商販為了生意也都不會在乎這么幾分錢,所以大多是白送。若成倍提高塑料袋的價格,讓大多數人覺得貴、不劃算,那時市民就會自覺地不用這種塑料袋了。
加大查處力度 提高環保意識
采訪中,桂林市工商部門相關人士表示,“限塑”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限塑令”出臺后,工商部門采取過多項措施,包括通過發放傳單向廣大經營者、消費者宣傳環保理念,開展專項行動對市場上的不合格塑料袋進行查處等。如今,在一些超市、商場等效果較明顯,但一些農貿市場、個體經營戶等仍是執行的“難點”。
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經營者,環保意識不夠是一方面原因。工商執法人員希望廣大消費者自覺養成綠色環保的購物習慣,減少使用塑料購物袋。另一方面,源頭管理也需加強。相關部門要從生產環節杜絕不合格塑料袋的生產銷售,商務、質檢、物價等職能部門要形成齊抓共管的高壓態勢,對違規繼續生產超薄塑料購物袋的,或不按規定加貼(印)合格塑料購物袋產品標志及違反有關價格行為和明碼標價規定的,要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相應處罰,以便把這項工作做好做實。
據悉,桂林市工商部門將在過去采取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不合格塑料袋的查處力度,確保“限塑”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