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步伐在推動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大大加速了我國塑料包裝工業的發展。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1年的二十年間,全國的塑料包裝材料的產量,上升到350萬噸之巨。2001年——2011年這十年間塑料包裝的產量更是達到了1629萬噸左右,較1981年增加了80余倍。
據相關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5年,中國包裝產業總產值可望突破6000億元,每年平均增速約維持在16%的水平。塑料因輕便、抗跌碎性、可再次密封、設計靈活、阻隔性能更好等獨特優勢而在整個包裝市場中占據最大份額。其中,硬質塑料包裝的最大應用市場是食品和飲料,占總市場份額的64%。
食品包裝危機頻發 塑料應用面臨考驗
然而,這樣一個龐大而又充滿商業前景的市場,卻因頻繁的負面曝光而受到巨大的影響。
近期,某媒體對常見的12個品牌的飲品和調味品的塑料瓶體進行了檢測,發現采用PET材料制成的瓶體均含有致癌物——重金屬銻,其中不乏知名品牌產品。銻可用作PET生產中的縮聚催化劑,銻會刺激人的眼、鼻、喉嚨及皮膚,持續接觸可破壞心臟及肝臟功能,吸入高含量的銻會導致銻中毒,癥狀包括嘔吐、頭痛、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能死亡。雖然至今尚未出現因吸入過量銻而染上肺癌的個案,但仍不排除其對人體的潛在危險。
因塑料包裝而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屢見不鮮:
前不久,福建省工商局對省內流通領域的食品用塑料包裝容器商品質量進行專項監督抽查,發現多家企業生產的塑料容器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含量超標,其中包括嬰幼兒喂哺餐具;
每逢中秋節期間,不少媒體都集中曝光月餅托中含有大量超標的增塑劑;
媒體曝光的五芳齋粽子霉變事件,經查實正是被違規使用的塑料包裝從中作梗;
嘉興檢驗檢疫部門發現某公司抽樣檢測的番茄醬塑料瓶封口膜蒸發殘渣(4%醋酸)超標,判定此批貨物不合格。經查發現,該批PET膜不得用于食品包裝;
因密閉性能良好,在過去很多年,啤酒行業很多品種的玻璃瓶蓋墊圈一直采用PVC的材料。據媒體爆料,難溶于水的塑化劑,卻易溶于油脂和乙醇等溶劑,有可能遷移到食品中去。
這一系列事件的曝出,無疑會對塑料包裝制品形成打擊。在這一形勢下,如何趨利避害、獲取包裝市場這一塊蛋糕,成為食品包裝企業應當深思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