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自從1990年英國劍橋大學的Burroughes[1]等報道了第一個基于聚苯撐乙烯的聚合物發光二極管以來,聚合物電致發光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然而,根據自旋統計理論[2],單線態激子形成的幾率為25%,這就限制了熒光發光二極管的器件效率。普林斯頓大學的Forrest[3]等通過采用發三線態磷光的有機材料突破了量子效率的限制。磷光材料主要為Ir或者Pt的復合物,將它們摻雜在主體材料中作為發光層。聚合物主體材料可用溶液的方法(如旋涂法、浸涂法、噴墨打印法)成膜制備器件,對有機電致磷光材料的要求不高,制備工藝簡單、成本低,且能夠制成可彎曲器件。PVK因有良好的成膜性、較高的玻璃化轉變溫度以及較高的空穴遷移率,是一種用于電致磷光器件的較好高分子主體材料。P-Ct是一種甲殼型液晶高分子(見Figure1),具有較高的熱穩定性和較好的溶解性,由于1,3,4-噁二唑的存在而具有很好的電子傳輸性,發藍光,具有高的能隙3.4e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