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楊玉良批評科研成果發布缺乏科學性
2004-03-30 來源:東方網-文匯報
關鍵詞:
成果是否重大應用標準判斷
“科研成果的發布和報道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專業知識背景,不嚴肅的科研成果報道不僅不能帶給公眾真實的科學知識,還會在知識界和公眾中引起不良反映。科研成果的公眾報道應該有一個整體流程。”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楊玉良教授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了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他認為基礎研究科研成果的重大與否,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成果是否已在嚴肅的專業性刊物上發表,或是否經過負責任的專家評審。
一些成果報道追求轟動效應
楊玉良坦率指出,現在不少科研成果報道追求新聞轟動效應,但實際上不少報道完全變了味,誤導了公眾和科技管理部門。比如前幾年在幾家媒體的頭版上曾報道過的一條“中國的一名科學家推翻了量子力學”的消息,事實上至今仍然未能有科學家能夠從理論和實驗上推翻量子力學,這在國內外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遺憾的是,這樣的一些不良現象近來仍屢有發生。
濫用世界領先詞語極不嚴謹
楊玉良說,基礎研究的科研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開創性的,即為某一個領域作了很好的奠基;另一種情況則是在他人開創的領域里進行跟蹤和完善。現在不少科研報道動輒就稱“開創了某一新的研究領域”,要不就是“在某一領域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而實際上客觀地說,迄今仍鮮有完全由我國科學家所開創的新的科研領域。科學家們都很清楚,要真正開創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是十分不易的,即使某人在基礎研究領域作出了某個重要的成果,那也未必達到開創了一個新領域的地步。楊玉良指出,現在媒體對于科研成果的報道似乎動輒就是世界領先或世界先進、國內領先或國內先進,濫用這樣的詞語實際上是極不嚴謹的。科研成果的報道不僅需要科學家自身的嚴謹態度,對新聞工作者也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楊玉良還指出一種傾向,那就是無論在介紹什么科研成果時都將其解釋為能夠為人類生活的某一方面帶來實質性的變化。實際上不少研究成果僅僅處于基礎研究階段,離實際應用還有很大的距離。基礎研究階段的成果自然有其重要的應用前景,但將長遠的應用可能性夸大為似乎立即就可實質性地改變人類的生活,也是有悖于科學精神的。他認為不久前媒體上關于上海交大嚴德岳教授的大分子宏觀尺寸自組裝科研成果的報道比較準確,既沒有夸大成果的水平,也沒有隨意地與成果的即時應用相聯系,反映了嚴教授嚴謹的科學態度。
科研要講科學報道也須嚴謹
楊玉良認為,科學家不能正確地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媒體不能正確地報道科研成果,其結果使公眾對我國的科研現狀缺乏真實的了解,客觀上也損害了科學家自己的利益。科學界有一條“潛規則”,科學家應該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反對任意夸大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論是科研工作者還是媒體,對于一些即使是經過檢索查詢的科研成果也應該謹慎,因為目前國內的情報查詢檢索機制還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經常出現研究人員提供的檢索“關鍵詞”有意避開了那些與自己的成果關聯性更大的“關鍵詞”的情況,從而可能因一詞之差就會避開了一大批已有的相同或者相類似的科研成果。楊玉良認為,科學家有責任向社會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匯報自己的科研成果,但更重要的責任是必須嚴肅、準確、客觀地向公眾介紹這一切。(文匯報)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龍翔)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