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新生在生長發育,腫瘤,動脈粥樣硬化,工程化的類器官和工程組織等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其力學調控機理并不清楚,因此在體外構建血管模型并重現其在體微環境對探究血管生成機制至關重要。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中心樊瑜波教授團隊結合微加工,生物力學數值分析和細胞生物學等多學科技術,設計并成功制備了一種在體外模擬血管生成初始階段微環境的三維血管芯片及其控制系統。該系統具有自動、高效、高仿真、低消耗等特點,可對內皮細胞所受壁面剪切力、跨內皮流、間質流及生長因子濃度梯度等進行精準調控。依托該微流控系統,對剪切力的傳導過程進行了探索,發現腔內流誘導產生的壁面剪切力對包括血管新生和動脈生成在內血管生成均有抑制作用,血管內皮細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作為力傳感器參與介導這一過程。研究發現只要偏離血管穩定狀態,例如降低剪切應力,增加的生長因子濃度和破壞的力傳導,均會引發血管新生。
該工作突破了既往同類芯片的瓶頸,首次實現了對內皮微血管同時進行大范圍精確力調控、長時間、低消耗的流動刺激,并發現了相關的力傳導機理。該研究有望推動血管生成相關研究的進展,并且在藥物篩選和毒理分析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北航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博士生趙萍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樊瑜波教授、劉肖副教授和鄧小燕教授為通訊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中心與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為第一單位,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清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6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4醫院等單位參與完成。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重大儀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經費等項目支持。該研究以題為“Flow shear stress controls the initiation of neovascularization via 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 within biomimic microfluidic model”發表在微流控領域著名期刊Lab on a chip。
全文鏈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LC/D0LC00493F#!divAbstract
- 浙江大學賀永教授課題組:水凝膠三維微流控芯片及在其上構建的血管芯片 2018-10-17
- 廈門大學侯旭教授團隊 Adv. Mater.:具有外部誘導內部微尺度流動的仿生液體囊袋 2025-01-13
- 中國計量大學衛國英/吉翠萍 Adv. Sci.:在微流控靜電紡絲技術制備高效自修復性能的防腐蝕涂層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4-12-31
- 中南大學蔣炳炎、吳旺青教授 CEJ:突破微流控芯片模內鍵合技術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