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關乎社會生產安全和人類生命健康。利用水生機器人實現水體信息的主動探測和連續監測有望構建智能水生態系統,有助于提升水環境治理。理想的水生機器人,應具備主動利用環境能量、感知水體信息并實現信息反饋的能力,這有利于建立人-機-環境間的實時信息交互,對促進智能水生生態系統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現有水生機器人通常功能單一,僅能滿足運動或簡單信息傳感,無法有效協同水上運動、能量收集和主動傳感能力,難以滿足水生環境動態/連續監測需求。
圖1. 水體信息自主感知型氣凝膠機器人設計
圖2. 水上機器人的連續運動固-液界面產電機制
作者首先通過在機器人尾部水面注射定量Marangoni燃料,為TCPP氣凝膠機器人設置了一種水上間歇運動模式,用于研究其運動產電機制(圖2)。該機器人在間歇運動中的產電過程由三個階段構成:首先,高電負性機器人懸浮在水面時,與水之間發生電荷轉移并誘導建立初始雙電層(EDL);然后,當機器人運動時,水中電荷的動態遷移會破壞初始EDL并誘導電子從地面流向機器人電極;當機器人停止運動時,固-液界面處會形成一個新的EDL,該EDL在機器人退回到初始位置過程中會被打破,誘導電子從機器人電極流向地面。因此,間歇運動過程中該機器人的產電機理可歸因為固-液界面處EDL的周期性破壞與重建導致的電荷轉移。
圖3. 機器人水上連續運動及同步電學感知能力
圖4. 水上機器人實現水質自主檢測
圖5. 熱/聲偽裝水上機器人感知水生物運動狀態
這類水上機器人具有熱/聲隱身能力,結合其對水體信息的自主電學感知能力,可實現與水生物的友好互動/狀態監測(圖5),例如通過在燃料泵中負載友好/非友好誘餌實現對魚群的控制,如吸引、排斥。此外,基于魚群會影響機器人與水界面間的電荷轉移,水上機器人可通過電信號變化同步感知魚群狀態信息(接觸、靠近、遠離)。利用這一策略有望提升對生物信息的動態監測能力,促進水生物的智慧管理和智能水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總結與展望
論文信息:J Zhang, M Wu, X Zhou, Z Ming, J Chen, L Zhu, J Yu*, ZL Wang*, J Xiong*, Self-propelled nanocellulose aerogel eco-robots for self-powered aquatic environment perception, ACS Energy Letters, 2024, 9, 4852-4863.
全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4c01769
課題組主頁:https://www.x-mol.com/groups/xiong_jiaqing
- 賦予機器人“昆蟲般”的環境感覺能力-港科大等多校合作 Nat. Commun.: 研制仿生電子觸角傳感器,突破無視覺環境感知瓶頸 2025-04-09
- 深圳大學王元豐:可編輯的“環境感知”智能導濕紗線 2023-09-08
- 港中深朱世平和張祺團隊 ACS AMI:受仿生啟發的半結晶動態離子凝膠用于形狀記憶和觸覺感知 2022-05-05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ACS Nano:透氣、可拉伸、可回收的纖維素氣凝膠電子皮膚器件 2025-01-16
- 陜科大王學川教授/黨旭崗副教授JBB:殼聚糖-羧甲基纖維素氣凝膠對含Cr(Ⅲ)、Al(Ⅲ)和Zr(Ⅳ)制革廢水的修復及資源化利用 2024-11-25
- 電子科大文岐業教授/林雪平大學Magnus Jonsson教授 Adv. Sci.:基于導電聚合物纖維素氣凝膠的寬帶太赫茲可調吸波材料 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