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重大關鍵工程技術前瞻
2010-06-10 來源:科學時報
機械與運載科技的2030
裝備制造:現在,我國已進入世界裝備制造大國。其中,農機產量592萬臺,位居世界第一;數控機床產量達到14.4萬臺,位居世界第一;發電設備產量達到1.17億千瓦,位居世界第一;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1350萬輛,位居世界第一;軌道交通客貨車生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造船總噸位位居世界第二,手持訂單世界第一;電力、冶金、石化、建筑等裝備都列世界前茅。但是,我們目前的問題是“大而不強”。
從現在到2030年,我們要從消耗資源、以環境為代價、注重物質增量的發展方式,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著眼價值增量的方向轉變。
到2030年,我國裝備制造工程科技的總體水平要達到國際先進,部分領域要國際領先,同時開發出一大批原創性的技術和產品,重大成套裝備及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裝備能滿足國內市場90%以上需求,并形成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屆時,可能突破的工程科技是,數字化、網絡化設計制造技術得到普遍應用,實現產品一次開發成功,并使產品具有“智慧”;生物制造、納米技術應用領域有大量擴展的空間,將有可能使裝備工程科技等發生革命性突破。
汽車工程:2030年汽車保有量預計超過2.5億輛,傳統汽/柴油車比例為80%,是汽車市場主流,仍應重點攻關傳統汽車節能降耗技術。2010年~2020年,混合動力(plug-in)汽車和電動汽車并行發展。2020年~2030年,電動汽車逐步成為新能源汽車主流。到2030年,我國汽車設計與制造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電控總成和關鍵零部件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效支撐我國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產業化需求。屆時,汽車智能化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智能交通系統重要支撐,電動汽車產銷量占當年市場占有率的20%。
軌道交通:由于城市化、都市圈的發展,客流和物流運輸半徑不斷擴大,對軌道交通裝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為減少對石化能源依賴,需要軌道交通更加提高能效、發展能量轉換循環利用。據了解,日本最高運營速度從1964年210公里/小時提升到目前300公里/小時,法國從1981年270公里/小時提升到目前350公里/小時,德國從1991年280公里/小時提升到目前330公里/小時。但是,高速鐵路(包括磁懸浮)原創性國家,其速度和規模都受到經濟效益分析結果的困擾。因此,除安全、便捷、綠色之外,我國的發展思路應該是將經濟型擺在特別突出的位置。到2030年,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在安全、節能、環保、經濟等方面全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速度、載重、路網規模符合綜合交通整體協調和科學發展的要求。
船舶及海洋工程:遠洋運輸支撐著我國對外貿易,海運承擔了90%以上的外貿貨物運輸量,我國已建成和在制造船基礎設施能力約6600萬噸。然而,目前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設計仍未擺脫依賴國外的局面,本土化設備平均裝船率仍在40%~50%之間。同時,船舶配套也滯后,綠色船舶設計技術缺乏系統研究。在海洋工程裝備方面,我國初步具備部分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建造能力,高端產品和核心技術領域基本空白,海洋工程配套發展嚴重滯后。2030年的目標是,我國自主設計制造的綠色船舶與綠色海洋工程裝備在世界上發揮主導作用。造船工效、利潤率、能耗與減排率達世界領先水平,海洋工程裝備年制造量占世界市場份額超過35%。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超分子化學賦能綠色材料新未來:武漢大學陳朝吉團隊在《Nat. Rev. Mater.》發表纖維素綜述 2025-06-10
- 天大封偉教授團隊 Adv. Mater.:當仿生設計遇見機器學習 - 未來智能熱管理材料 2025-05-17
- 哈工大邵路教授團隊 MSER:先進催化清潔膜 - 當代現狀與未來展望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