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重大關鍵工程技術前瞻
2010-06-10 來源:科學時報
工程科技創新支撐礦業可持續發展
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已成為世界諸多礦產資源生產和消費的第一大國,但我國許多大宗消費礦種,如鐵、銅、鋁、鎳、鉀、磷等都已成為緊缺資源,對外依存度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70%~80%。
目前,我國非煤礦業領域約有十多萬礦山,其中僅有少量現代化礦山,其生產工藝、裝備水平、資源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程度、礦山數字化信息系統建設,基本達到礦業發達國家同類礦山水平;大量存在的中等水平礦山以及基礎數量更為龐大的小型礦山在許多指標上發展水平較低,有的存在比較嚴重的安全問題和資源浪費問題。
未來20年,我國經濟將保持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城市化進程緩步進入平穩增長期。人口基數大、二產GDP高占比和人口高峰將使我國經歷資源消耗和環境承載高峰。未來10~15年,我國鋼、銅、鋁、鎳、鉛、鋅等重要礦產資源需求量將陸續達到高峰。
非煤礦業仍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乃至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物質基礎,非煤礦業的工程科技創新將顯著影響著社會前進的步伐。未來礦業領域總體的發展趨勢是高效安全、低碳節能、環境友好和資源綜合利用,礦山規模趨向大型化、采礦作業集約化。
今后20年的礦業中長期發展戰略應當以已達到現代化水平的礦山為重點,依靠深部礦床、貧礦床、難采選礦床以及海洋礦產資源的采礦技術創新,穩定大宗消費礦產資源的自給率,配合實施全球礦產資源戰略,保證國民經濟平穩持續較快發展;并著力為中等水平礦山向設備大型化、無軌化、液壓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為小型礦山在整合、重組、股份制化的基礎上提供實用的技術支撐,促進生產的安全和資源的充分回收。
工程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資源——經濟——環境相協調為核心,以安全生產為基礎,向礦山生產高效化、智能化、數字化、無廢化以及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方向發展,為在三個層次上獲得突破性進展提供相應的科技支撐。同時,更應該著重于優勢資源的保護和深加工利用,發展深部金屬礦探測理論方法與技術。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