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制度重于技術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科技發展不僅存在水平和能力的差距,更大的差距是制度。如果說技術突破更多的是關注點和當前,那么科技體制則更多的是關注面和長遠。從一定意義上說,解決體制機制問題遠比解決具體的技術問題更為重要,也更為艱難。目前,無論是科技界內部還是外部,許多同志對科技體制仍然有許多看法和意見。即使是多年來科技體制改革所追求的科技與經濟結合這個目標,也并不完全令人滿意。綜合來看,這里既有發展過程的問題,也有整體改革配套的問題。科技體制改革仍然有一些“深水區”,需要以更大的決心和意志實現新的突破。
比如,在企業技術創新問題上,近年來,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得到了明顯提高。特別是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以來,隨著國家一系列鼓勵創新的政策逐漸得到實施,許多企業開始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軌道,大量地投資研究開發,大量地吸納科技人才。但是,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仍然是困擾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問題,特別是那些體量龐大的壟斷性國有企業在創新動力和能力上仍然舉足不前。200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活動的占6.5%,研發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0.61%;大中型工業企業有研發活動的占24.9%,研發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0.84%。全國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核心技術,出口類企業擁有自主品牌的只占到10%左右。據美國學者喬治·吉爾博研究,中國大中型企業在技術本土化方面的資金投入不到其設備總開支的10%,反映出對技術創新的極度漠視。究其原因,關鍵就在于體制機制不完善,特別是市場競爭不充分、要素市場被扭曲、國有企業改革不到位等。我認為,當大量的企業可以通過“尋租”行為或壟斷獲取超額利潤的時候,當大量的企業家還處在對領導負責而不是對市場和消費者負責的時候,當大量的低水平重復投資所形成的風險可以由地方政府“買單”的時候,這類企業就很難產生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國家中長期規劃綱要提出,要以建立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的鑰匙就在于體制變革——讓市場競爭更加充分公平,讓企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競爭主體,讓創新資源特別是科技人才更多地向企業集聚。
再比如,在科技體制上,經過多年的努力,科技與經濟結合等方面的問題應該說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制度障礙,比較突出的包括:一是在產學研結合方面,由于創新主體功能定位不清,都致力于無限延伸自己的創新功能,導致創新活動的重復分散和無序競爭,尚未形成完整和高效率的創新鏈條。二是在現代院所制度建設上,全國近4000家政府所屬科研院所基本上還是行政化管理,未能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理事會管理制度,也未能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制度要求。三是在科技評價方面,重數量而不重質量、重產出而不重應用、重短期而不重長遠、重物輕人等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客觀上將會導致急功近利和學術浮躁。四是在宏觀管理方面,無論是在國家層次上還是地方層次上,都還沒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協調機制,九龍治水、政策“打架現象”比較突出,使得有限的科技資源難以得到充分利用。
應當看到,近年來我國在科技體制層面上正在發生一系列積極而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市場競爭環境的不斷改善、市場配置科技資源基礎性作用的不斷發揮等,都對科技進步和創新產生了積極作用。比如,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正在明顯增強,2008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的73.3%來自企業,企業研發人員占73.2%;來自企業的發明專利申請占到國內職務申請的68.1%。再比如,地方各級政府對科技的重視程度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已超過中央財政,“第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口號正在一些地區得到落實。2009年我國國際專利申請數達7946項,比2008年增長29.7%,位列世界第五。實踐證明,只要我們下定決心改善制度環境,中國科技的巨大潛力就能夠得到新的釋放和激發。
- 第三屆全國木質素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暨輕工科技發展論壇將于2023年4月14日在廣州召開(第一輪通知) 2022-12-31
- 第二屆全國木質素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暨輕工科技發展論壇將于2021年1月8-10日在廣州召開(第二輪通知) 2020-11-18
- 2017世界生物醫學及新材料科技發展回顧 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