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評估助推中國科研環境改革
2010-12-13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2010年8月,受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委托,王小凡又組織了由14位成員組成的海外評審委員會,對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和醫學院69位研究人員實施國際評估,主要評價他們在過去5年的科研進展和對未來5~10年的規劃。評估前,每位受評者先提交一份英文書面報告,內容包括概述、研究總結、簡歷和代表性著作。每位研究人員最后的評估和打分則是由評委會全體成員根據評審過程的綜合信息做出,最后會為每位受評者作出1~5頁的評議報告。這次評估的最終報告長達118頁,不僅是對清華大學生命醫學領域過去一段時間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發展起到了指導作用。這是清華大學也是全國大學中,第一次實施全面、系統的國際評估活動。
王小凡說:“在這些評估活動中,接受評議的主要對象是進入研究所3~10年的研究組長,他們都有較好的國外教育和研究背景,回國時得到了國家、工作單位的大力支持,他們是研究主力和未來發展方向。對回國3年以內的人員,基本上不進行評估,主要是給他們機會和時間。但3年后,就應該能顯示出其自身潛力,也就適合進行評估了。”
“評估要具體”
“在發表論文的數量上,我們已經是全球總數第二了,現在應該更加注重科學研究對具體科研領域的影響、對國家發展的意義、對經濟發展和人類知識的貢獻了。”
對于評估活動,公正、透明的組織形式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但更為重要的,是評估時合理的方法和內容。
以前我們國家做科研評審時,無論是個人還是研究機構,大都會作這樣的總結:發表了多少篇SCI論文、期刊的影響因子是多少;對于機構來說,還要強調有多少院士,多少正教授、副教授。王小凡對此評價:“這樣的總結與其說是科學評估的結論,還不如說是科研處的部門報告。這些都是抽象的數據,而不是具體的科研進展、前景和影響。”
他強調,科學評估要對科研產出作認真具體的評價:“科研評審不能‘一刀切’,不能用過分簡單的行政化方法進行評價,而要根據每個領域、每個研究方向的特點,依據課題重要性、課題進展和發表文章對領域發展的影響作具體評價。但是現在在國內,很多時候對科學研究的評價過分依賴發表文章的數量和影響因子,大家看哪個期刊的影響因子高,就往哪個期刊投;看哪個期刊容易發文章,就投其所好做哪個方面的東西,一擁而上,甚至從來不去思考這個領域中的重大科學問題是什么。這樣僅僅用數字交賬的科研是短視的,對國家不利,對科學發展不利。科學家不應被評估體制逼迫著大躍進式地發表論文,而應該做系統性、深入性、長久性的研究工作,這樣整個國家的科研實力才可能提高。”
他介紹了在中科院和清華大學進行評估時評審委員會采取的一些較合理的標準,比如對于進行基礎研究的實驗室,要看課題是否抓住了一個重大科學問題,是否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是否有對這一重大科學問題的長期計劃。在科研產出的評價方面,要考慮實驗室的具體情況,比如在評價具體實驗室發表論文的影響時,會考慮該實驗室得到的國家資助情況。有的人申請了很多研究經費卻沒有做出很好的成果,相應的評價就會比較負面。
“我們想讓大家知道,評估的標準是什么,應該向哪一方面努力。不能光說我承擔了多少基金項目,發表了多少篇文章,期刊的影響因子有多高,但研究工作卻沒有任何系統性、對科學沒有多少真正的貢獻。因為國家最終需要的,不僅是要出科研成果,也要出一批在國際上被認可、在具體領域成為權威的科學家。”
王小凡記得,在對上海生命科學院某研究所評估時,有一位研究員當時還沒有發表文章,但從報告中可以看出他針對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作出了創造性的研究,他的研究一旦完成,對該領域會有很大推動,所以最后給了他很好的分數。1年后,這位研究員果然在該領域一家主要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很好的論文。與之相反,另一位研究員雖然發了好幾篇文章,但其文章的影響力卻并不突出,聽他的報告發現他并沒有抓住有意義的科學問題,所以,給他的分數就比前一位低得多。
“如果從文章數量的角度來評價,后一位肯定比前一位好,但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前一位將來對科學的貢獻肯定要比后一位大,發展潛力也大,這只有同行才能看得出來。”
“評估是為了發展進步”
“科研評估的最終目的,是推動研究員和研究機構的發展進步,這樣的目標用現在行政化的評估方式是很難實現的。而由學術專家主導的評估,從個人角度,可以幫助科學家尤其是年輕科學家找準科研方向;從機構的角度,可以對其發展戰略提出具體建議。”
20世紀90年代后期和21世紀初,國家快速發展,并從海外引進大量年輕人才。許多人回國后“一步到位”:到研究所可以做正職研究員,到大學則是正教授。王小凡認為,這種“一步到位”的做法源于中國的特殊情況。
“在美國,我們都是從助理教授起步,經過幾年的努力和評審,才能得到終身職位,有些大學甚至一直要做到正教授才給終身職位,但只要是助理教授,就能帶博士生。中國的特殊情況是,助理教授或副教授往往不能帶博士研究生。因為博士生是科研的主力,如果不能帶博士生就很難讓年輕人真正發揮作用,‘一步到位’的做法成了對這種制度的妥協。但這么做了以后,一個年輕科學家成長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就少了一環,沒有一個好的體系來保證他們能夠真正經過一步步鍛煉成為領頭科學家,所以,我們現在需要用科研評估工作來補這一課。”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科學基金資助與管理績效國際評估順利完成 2011-08-05
- 劉延東會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與管理績效國際評估專家委員會主席 2011-06-17
- 科學基金資助與管理績效國際評估專委會會議在京召開 2010-12-21
- 科技部: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 2020-10-22
-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 2020-09-22
- 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不得填寫人才帽子 |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發布 2020-07-27